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任沁沁)“郁郁黃花,青青翠竹,若得清淨如明月,長空萬裡了無塵……”不久前,在無錫靈山舉辦的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式上,靈魂歌者朱哲琴作為唯一演出嘉賓,獻唱佛樂經典《如來如去》。天籟之聲飄蕩在無錫靈山上空,萬千僧眾頓忘塵俗,如入禪境。
讓世界聽見,讓世界看見。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道以來,朱哲琴就是一個特立獨行者。第一首環保主題歌曲、第一張概念唱片、第一場可視化聲音藝術展覽、第一個看見造物平台……創新,傳承,她一直在撿拾被遺落的傳統,視若珍寶。從那些在經濟浪潮中被邊緣化、丟棄了的、無法參與到當代現實生活中的記憶中,或許可以窺見中國的另一面。
日前,新華社記者在北京對話朱哲琴,走進一個跨界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她總是走在前面,所致力的事業,仿佛一場場行為藝術和實驗——用傳統的美學觀念和價值重塑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如同她對“看見造物”平台的定位——“上乘非奢侈”。
如來如去·尋覓精神的靈境
記者:今年的世界佛教論壇上,您演繹了《如來如去》,能談談感受嗎?
朱哲琴:那天晚上的靈山拈花小鎮幾千個蒲團上坐滿了僧眾,風吹過兩三千的禪行者,有種清透的寧靜和禪意。這首歌是7年前,音樂家何訓田先生為靈山梵宮落成音樂大典而特別創作的,取材於佛教經典悉達多的覺悟之路,釋義“因為無處不在,所以無處不去,亦因一直都在,所以無所從去”。我的音樂創作與宗教的緣分則在更早,上世紀90年代除到西藏創作《阿姐鼓》就有,2002年《波羅蜜多》,2009年《如來如去》。
我是個歌手,可是我的歌不談情說愛,這在當時的中國歌壇真是一個例外,我的音樂抽離開我們的現實卻關照自然、信仰與人內心世界的互動。它們大多關於自然、生死、人的精神狀態。我一直相信:“藝術的使命不是還原現實,而是讓人發現那些潛藏的真。”
在今天,經歷了物質的滌蕩后,我發現中國出現了一個回歸的潮流。人們紛紛找尋,重歸於精神故鄉。正因此,《如來如去》才能在靈山收獲人們的共鳴。
記者:您前段時間去了尼泊爾、不丹。那是有著虔誠信仰的國度。
朱哲琴:從對人性的關愛方面,我覺得這是非常文明的國度。我學到很多。在朋友家的佛堂,我們席地而坐,與堪布一起交流感悟,如何平靜、從容地面對生死﹔怎麼獲得能量的轉化,回歸原初的智慧。我感覺是生命中一股很清新的空氣,學習智慧地生活,它與超自然和迷信無關。
那裡有很多心靈導師。上到皇家,下到平民,人們都關心精神本身,並得到精神的照顧。讓我覺得對人的教育,應該從認識人自己開始。應該是從人本身開始,再是知識。
當代人崇尚成功哲學,但是對幸福漠不關心。人們常需要靠爭奪去得到滿足,譬如尋求學位、職位、財富、成功。我們被各種知識信息主義填滿,卻不知人究竟為何物,要怎麼活!我覺得人應該不執著,不強求,人也不需要人雲亦雲的東西。
現在在中國,我也看到另一種力量。對心靈健康和精神的尋根!許多我認識的朋友,去禪修,尋覓精神的靈境,這是另一個潮流。伴隨經濟崛起,中國應該有一個新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復興。
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記者:什麼樣的閱歷不斷為您注入藝術養分?
朱哲琴:7歲時,我是合唱團的一份子,參加了很多合唱、和聲,后來模仿過鄧麗君、歐美流行歌曲,那是我的少年和青年時代﹔20多歲,我到廣州,開始唱自己的歌,《丹頂鶴的故事》《黃孩子》《阿姐鼓》《七日談》,都是基於中國文化的創作,離開西方流行音樂的套路。
我會沉浸在一本好的書裡,或者沉醉在一次好的旅行中,因為它給你提供無邊的藝術想象和創造力,為你開啟一扇心門。《七日談》是我結束亞洲之旅后,和泛亞洲音樂開始互動的成果﹔前年的《月出》是我成為聯合國親善大使后,調研了少數民族音樂,和年輕的音樂家、區域民族歌大師合作的唱片,是基於傳統發展的當代音樂。
我用一個十年,游走世界,滋養音樂創作語匯和哲思﹔再用一個十年,保護傳承中國民族文化,帶領“世界看見”走訪雲南、貴州、青海、內蒙、西藏等地,聯合設計師、藝術家、年輕音樂人、時尚人士,共同開展當代音樂創作和當代民藝設計。
去年,我用一場聲音展“聲覺”,引導人們通過進入不同時空環境的創作,讓觀眾和參與者一起,真正感受和發現聲音本身所承載的“無形的力量”,這是一種觀念藝術、聲音藝術。
藝術牽引著我,從童年,少年時期,乃至每一個階段,到達從未到過的地方,突破新的突破。
記者:您的音樂,歌詞都很簡單,卻傳遞出一種力量。
朱哲琴:對,我喜歡簡單簡短的語言。這也許是受中國古代詩詞的影響,掠過冗長的細節和敘述,點到即止,把那個精神相位拋出來,讓聽者自己創造它。那些力量或能量是聽者在藝術作品中將自我認知的轉化,中國古代的禪意和詩歌都強調這種互相的作用,離音樂很近。
這些年我在對傳統的學習中,越發體會到剛出道時我模仿過的歌曲的味道,然后開始尋找自己。1989年的《丹頂鶴的故事》,是第一首環保題材歌曲,講大學生救丹頂鶴的故事﹔1992年《黃孩子》,被認為是國內第一張音樂詩專輯﹔1995年的《阿姐鼓》是中國第一張概念唱片,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發行的中文唱片。我印象很深刻,從包裝到設計,都體現著一種對生死、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索。
記者:走在前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時候人們更喜歡模仿。
朱哲琴: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們在學習西方,搖滾、鄉村是潮流,以本土音樂和文化為基底進行的原創,是一種領銜,也是逆行。現在中國的原創意識在覺醒,人們在努力,走過了很長的路。
每個時代都是應運而生的,不同在於,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覺醒快的人,有的成為時代的領頭人,有的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記者:把世界各種前沿樂種與那些藏於深閨的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融合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沖突或驚喜?
朱哲琴:不是沖突,更是啟發,是它帶你玩。深入理解傳統,過去人們的很多觀念比當代人要開明先進。譬如今天流行的簡約主義,就是一種回歸。
中國造物:通過物相追求精神的上乘和意趣
記者:您建立了一個“看見造物”的平台,初衷是什麼?
朱哲琴:我是“看見造物”的創始人、藝術總監。我們創造看見造物這個品牌,其價值核心為:上乘非奢侈,寄予了我們大家對重塑中國當代人的生活態度和品質的理想。中國人的造物,崇尚自然品質上乘,但追求的是以物寄情,是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
中國人的造物思想淵源獨到,它們奠定了中國美學和價值取向的基礎,把情感意趣寓於造物之間,除了實用,還有意境、意念。物我傳神,真是太高妙的智慧!這是中國造物最與眾不同之處。為什麼代表中國人審美價值的材質是玉,不是黃金,不是鑽石,因為玉的內在品質和朴素無華是中國人精神和物質之間關系最集中的體現、載體。黃金可以通過多少克來界定,但玉不能,玉是中國文化美學價值最根本的體現,是無價的,它是活的,會跟隨生命和周圍生長。
還有,譬如茶,用價簽來標榜茶的貴氣的那些茶人有點滑稽。人如果沒有茶的精神,通過在喝茶的過程來獲得身體和心境的諧靜節奏。茶是無法通過喝下去的品質和斤兩來產生價值的。
這就是中國的美學。中國人的造物,品質上乘,通過物相追求精神的滋養,是那種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意!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貧窮期,古代的中國人羞於庸俗和奢侈,希望當代中國人追逐奢侈只是暫時的迷失的典型案例!但貧窮期過后,人最終會回歸於品質和精神的上乘和意趣。“看見造物”是為這個理想而創造的。應該有更多人共同致力於此。
記者:那些遺落在民間的傳統,怎麼接軌潮流?
朱哲琴:真正優秀的文化,是一代代人一視同仁地對傳統推陳出新,使之成為一個健康的文化鏈條和傳承的風貌﹔“看見造物”就是發現被遺落的文明,用當代人設計的智慧、誠實的生活態度,用中國人的美學觀念、對價值的判斷,重塑中國當代的生活方式。
隻有傳承與創新得以發揚,中國新生代才能得到文化的滋養。當然,我看到越來越多人開始肩負這個使命,這是一種文化自覺性。
從跨界到無界
記者:從音樂家到藝術家,到“看見造物”平台的創始人,為什麼要玩跨界?
朱哲琴:我開始跨界的時候,還沒有“跨界”這個詞。2000年,我就在北展演出,和馬可、葉錦添以及一些雕塑家等共同完成一場跨界的現代演繹。
根本上,因為我對藝術充滿了向往,我從未把自己僵固在一個歌手、演員,或一個藝術家的角色,我認為它們是相通的。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對傳統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很差。我想深入地學習這些傳統,我想動手學習解決現實問題。我想在現實和理想中不再被動地躲閃。
藝術家自身對世界認知和知識結構的重塑和中國當代文化思潮創造的重塑是同一件事!藝術無界!藝術家通過不同的載體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去獲取創作的自由,當今連行為都能成為藝術界獨立的形式和語言,誰說藝術家不能將創作探索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呢。藝術是一個自由寬廣的世界。我希望自己永遠保持這種無界心!
現實生活是很現實的,若每個人能從小意識到現實生活的局限,就會創造另一個超越現實的世界。這是藝術最迷人的地方。
記者:從“讓世界聽見”,到“讓世界看見”,您的下一步規劃是什麼?
朱哲琴:希望更多人加入“看見”的行列,這是這個時代的大夢,我們應該感到榮幸,為我們有幸從各個角度參與中而不是終日怨天尤人!這就是我為什麼投身去看見,誰說音樂人就不能勇敢地大步往前,對,我就這樣!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