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遺址首次發現人類用火等重要活動遺跡

2015年11月13日16:20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丁村遺址首次發現人類用火等重要活動遺跡

  山西丁村遺址是世界著名的含有古人類化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2014至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汾河以東塔兒山至汾河黃土台塬區間,調查發現了50余處舊石器和化石地點,並對其中3處遺址進行發掘,首次發現了丁村遺址群原地埋藏石器打制現場、人類用火遺跡、疑似人工石鋪地面等重要考古文化現象。

  丁村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發現於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在中華大地上首次發現和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因發現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丁村人”而受世界矚目。丁村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的缺環,是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九龍洞遺址,考古工作者發掘面積35平方米,出土石制品2000余件,發現多個可以拼合的石制品密集分布片區——原地埋藏的原始人類石器制作現場。

  該項目領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介紹說,在一處不到9平方米的區域內,集中分布著百余件石片、石核、大量碎屑,據分析這裡很可能屬於兩個工匠同時打制石器的活動場所。“十分震撼,這在丁村遺址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全國范圍內也很罕見。”

  在過水洞遺址,考古工作者發掘面積30平方米,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石制品、碳屑、碳粒及少量紅燒土塊,疑為原始人野炊臨時營地。

  王益人說,發現的動物化石與石制品、碳堆、碳屑、紅燒土塊同時出現在黃土地層中,表明這是一處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臨時營地——有可能是古人“野炊燒烤、分享食物”的場所。

  在老虎坡遺址,考古工作者兩年發掘15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600余件。其中在一個水平面上,密集分布著222件直徑20厘米至45厘米的巨型角頁岩石核、礫石和47件球形風化的花崗岩礫石。

  王益人說,經過觀察和實驗,他們發現這些巨大的石核和礫石的重量均在人類個體能夠搬運范圍內(約15至30公斤),表明是經過刻意的挑選。“我們初步分析,可能是丁村人作為打制石器的原料儲備﹔也可能為具有人工性質的建筑遺跡,如石鋪地面等。以上推論還需要更多証據,但其人工性質則較為確切。”

  日前,“丁村遺址群2015年考古現場研討會”在山西襄汾縣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吉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10多位專家認為,發現的重要遺跡現象為研究丁村人的行為鏈條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為研究當時人類對原料的應用、技術的掌握、生存能力及對環境的改造能力等,提供了基本信息和重要材料。(記者王學濤 王卓倫)

(來源:新華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