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捐事件凸顯非公益募捐法律短板

2015年10月22日02:29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騙捐事件凸顯非公益募捐法律短板

  這起騙捐事件凸顯出了我國非公益募捐的法律短板。隻有法律及時作出規制,才能給善心善意以法律保障,避免讓各方陷入情法糾結的尷尬。

  安徽“女子救小女孩被狗咬重傷”一事經媒體報道后,已吸引社會捐款80萬元。但有媒體調查發現,李娟並非下班路上救人受傷,而是在男朋友張宏宇的養狗場內被咬傷。張宏宇對媒體承認撒謊,但表示所有善款將用於女友治療。

  女子被狗咬成重傷的慘狀著實讓人同情,即便其並非見義勇為受傷,也會有人願意慷慨解囊。但恐怕多數人選擇捐款是出於其男友張宏宇所編織並渲染的那個感人“故事”。張宏宇編織謊言、蓄意炒作的行為不僅讓人們的善心倍感受傷,更觸及了法律底線。尤其是,張宏宇作為狗場的主人,對傷者承擔賠償責任,用於救助傷者的善款也是在為張宏宇管理不善的后果買單。

  顯然,編造“女子救小女孩被狗咬重傷”在民事法律上是欺詐行為。由於存在欺詐,這次捐款將被視為可變更、可撤銷的贈與行為,捐款者可以堅持捐款,也可以要求減少或返還捐款。更嚴重的是,這離刑事犯罪隻有一步之遙。

  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是相通的,嚴重的民事欺詐將構成刑事詐騙。詐騙罪指的是使用欺騙方法騙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此罪須具備六個必備要件,即存在欺騙行為、使對方陷入了錯誤認識、對方基於錯誤認識處分了財產、行為人或第三人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涉案數額較大。

  此事中,張宏宇的確存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欺騙行為,讓人們產生見義勇為者受重傷的錯誤認識並捐款,捐款凝聚成巨款。如果有捐助者出來主張是因被騙才捐款並要求刑事立案,而這些人的捐款總額達到3000元起刑點,張宏宇就須為此承擔刑責。至於善款用於何處,與其是否構成犯罪無關,頂多隻能成為量刑所考慮的情節。

  事實上,如此局面顯然是各方都不願看到的。如果張宏宇能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和事態嚴重性,用實際行動獲取捐款者的諒解,此事的走向可能會改變。不過無論結局如何,這起騙捐事件凸顯出了我國非公益募捐的法律短板。

  與針對不特定對象的公益募捐不同,非公益募捐是為幫助特定對象擺脫困境所發起,是公益募捐的有益補充。但因該領域並無法律直接規范,近年來糾紛不斷,讓善心善行屢屢受傷、受騙,阻礙了民間慈善的發展。對此,有必要盡早制定社會募捐法,對於發起人、捐贈人、受贈人、監管人等主體的法律地位、法律關系、權利義務做出明確界定。隻有法律及時作出規制,才能給善心善意以法律保障,避免善心被傷,讓各方陷入情法糾結的尷尬。

  相關報道見A19版

  本報特約評論員 陳李玉

(來源:京華時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