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對比實驗的啟示

2015年10月18日10: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英教育對比實驗的啟示

  BBC的紀錄片《中式教學:咱們孩子是否接受得了?》從一開始就受到中英兩國觀眾的普遍關注,關於兩國教學方式孰優孰劣的討論也一直在持續。的確,單從考試成績來看,這場為時4周的中英教育方式“對決”實驗讓中國觀眾鬆了口氣。但是,整個實驗過程所展現的問題及引發的爭議和思考,恐怕不是簡單能以勝負界定的。

  中國班 伯杭特9年級

  數學 67.74% 54.84%

  科學 58.33% 50%

  中文 46.88% 36.46%

  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播出了第三集,也是最后一集。伯杭特中學校長在第三集的結業式上宣布了一份數據對比,顯示“中式教學”實驗班與該校9年級其他班學生的考試成績正確率。從結果看,中國班全面領先。在中國班學生一片自豪的掌聲和歡呼聲中,中國老師相互擊掌慶賀、興奮不已。實驗班圓滿結業,中英師生擁抱在一起,依依惜別,不少學生流下了不舍的眼淚。影片中,人們看到的是師生間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事情的一開頭卻並不是這樣。

  A 英國學校向中國教師“取經”

  2014年年初,經合組織(OECD)在調查了65個國家約50萬名14歲至16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科目的考試成績后,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英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遠遠落后於中國學生。英國學生在65個國家的總體排名中數學成績列第26位、閱讀列第23位、科學列第21位。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同年3月,英國教育部官員率團赴上海考察當地中學教育后曾撰文稱,上海16歲少年比英國16歲少年在數學上領先3年,中國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和學習效率也比英國學生要高得多。隨后,英國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聯手啟動了一個交流項目,從上海陸續聘請數十名小學數學教師赴英分享教學經驗,同時派出數十名英國數學教師赴上海“取經”。

  在這樣的背景下,BBC策劃了這一紀錄片,其目的是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異同,看看將中式教學法移植到英國課堂是否行得通。BBC選擇了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伯杭特中學開設中式教學實驗班。該校是一所較好的公立中學,20年前就開設了中文普通話課程,並一直與中國的一些中學有交換生項目,其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有著較好的實驗基礎條件。

  伯杭特中學的尼爾·史卓哲校長說,與BBC進行這次項目合作是因為該校一直追求教育創新,希望提高教學水平,也想為學生提供挑戰的機會和不同尋常的經歷。伯杭特中學為此在自願的基礎上挑選了50名不同水平的9年級學生,組成了一個“中式教學”實驗班。BBC請來的5位中國老師對他們進行為期4周的中式教學,分別教授數學、科學、中文、英語語法和體育。4周后,通過階段測試與9年級其他學生做對比,以檢驗中國班的教學成果。

  B 中國老師的“水土不服”與英國學生的“消化不良”

  5位中國老師中兩人來自中國,三人是英國當地的華人教師。但是,這三人都有早年在中國當中學教師的多年經歷。兩位來自國內的老師分別是杭州外國語學校數學老師鄒海連,以及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中英語教研組組長、省特級英語教師李愛雲。鄒海連老師說,BBC為這個紀錄片挑選中國老師的條件是,有著5年以上中國教齡且能用英語授課。鄒老師說,入選后BBC方面向他反復強調,請他務必全套照搬他在中國的教學方法。

  BBC在伯杭特中學中國班教室各處,以及走廊活動區域的隱秘位置布置了諸多攝像頭,全方位覆蓋中國班的活動范圍。在校期間,每個中國班學生胸前都別著微型話筒,以記錄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力求真實展現學生們對中式教學的反應。

  中國班開課后,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馬上就體驗到了雙方的不合拍。按照事先約定,伯杭特中國班的學生們從一進校門,一切就得按照中國學校的規矩來。早晨7:30到校,下午5點放學,之后還要留校自習兩個小時。這比學生們平常的正常在校時間要長出4個小時。英國學生要像中國學生一樣每周一早晨進行升旗儀式,要做早操、眼保健操,放學后還要做值日。教室的牆上貼著行為守則、課程表和眼保健操示意圖,還有一些勸學的中國名言警句。

  英國中學不像中國中學那樣有著易於管理固定的班級,而是實行走班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選擇課程,上課時才湊到一起,因此上不同的課時,同學是不一樣的。英國授課規模一般在十幾人,最多不超過30人。而這次的中國實驗班是按中國學校普遍的班級人數設定——整整50人。英國學生們從沒在這麼大的固定班級裡學習和相處,這本身就帶來了一份新鮮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會被鏡頭攝錄下來,則更是激發了他們的表現欲。但是,他們的表現並不是舉手搶答問題,而是各種搗亂和不守紀律。中國老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課堂紀律也沒有絲毫改觀。氣得教師在備課室念叨說,不少學生缺乏上進心,懶散無紀律,就是因為英國的高福利制度令他們不擔憂未來。英國學生知道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和技能將來也可生活無憂,因此缺乏認真學習、積極向上的動力。

  英國學制的9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中二年級,正值網絡上所說的“中二病”高發期。自以為是、行為叛逆、挑戰權威是這一年齡段青少年的普遍特點。中國老師每堂課都需要花很大力氣維持課堂紀律。片中可以看到,雖然中國老師強捺性子,強調良好的課堂紀律對教學的重要性,但是英國學生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斂。

  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的中國老師在課堂上告誡學生:“知道為什麼中國學生能夠取得比你們更好的成績嗎?就是因為他們課上聽講比你們認真專注得多。”聞聽此言,一位女生在下面嘀咕:“這是什麼意思,是說我們比中國學生笨嗎?說我笨,她以為自己是誰?”衣領上的微型麥克風如實收錄了她的粗口。

  一周下來,英國學生的頑皮和不服管著實把中國老師難為得牙根痒痒,真是有點兒拿這群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的熊孩子沒招兒了。眼看秩序就要失控,實驗有可能半途而廢,伯杭特中學的教務主任不得不緊急介入,親自出馬。教務主任繃著臉訓話時,全班學生鴉雀無聲。而轉臉中國老師開始上課時,他們的表現卻依然故我。中國老師大惑不解:為什麼你們在教務主任訓話時跟在我這裡上課的表現如此大相徑庭?學生的回答倒也直言不諱:“因為我們怕他,可我們不怕你!”

  中式教學注重整體意識,而英式教學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影片中,那幾名最不守課堂秩序的學生面對BBC的鏡頭吐槽說出了他們對中式教學的諸多不適應和不良觀感。雖然言語有失偏頗,觀點有所局限,但英國學生勇於挑戰權威和較強的思辨能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樣面對BBC的鏡頭,尼爾·史卓哲校長則為他的學生們辯解說,情況並不像中國老師說得那麼糟糕。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是因為中式教學較多灌輸知識點和抄筆記,難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欲望。

  C 中式教學法確實有助於考試取得好成績

  這場教學實驗也引發了中英兩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大量網友的高度關注。有意思的是,不少英國網友對中式教學法持贊許態度。列舉部分英國網友的言論如下:

  ——“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規矩是必須有的。現在的很多英國孩子根本不懂規矩。”

  ——“與其說‘傳統中式教育’,不如說是‘傳統教育方式’更恰當些。英國幾十年前就是這樣子的啊!那時要是有誰敢在課堂上搗蛋,老師直接一個板擦就砸過去,然后再體罰,操場上跑圈兒去。哪兒像中國老師還跟你談心,做思想工作。”

  ——“中國老師說得沒錯!學校裡就是要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影片中有些熊孩子表現得跟野狗一樣沒規矩,那怎麼行!”

  一位加拿大網友說:“的確,半個世紀前我們做的跟現在的中國老師差不多。但后來幾十年,我們走偏了,結果導致小孩子隻知道自己的權利卻不懂得敬畏。孩子是需要用紀律加以約束和指導的,不能放任他們由著自己的個性來,那不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一位新西蘭網友說,對這個年齡的學生而言,家教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少英國家長自己對學校和老師不夠尊重,孩子當然也不當回事。而當這些孩子長大自己成為家長后也會照樣來,形成惡性循環。50年前,老師找家長對學生是很有威懾力的。現在反過來了,孩子在校違紀受罰不服,向家長告狀,不少家長真就去找老師為孩子出頭。結果是熊孩子有恃無恐,老師投鼠忌器。

  BBC的初衷是讓大家看看在英國課堂植入中式教學行不行得通。這只是一次短期實驗而已,用4周的時間讓英國學生完全適應中式教學方法是不現實的。但是到實驗后期的時候,中式教學法開始得到班上越來越多學生的認可,開始不安分的那幾個學生也逐漸沉下心來。他們開始體會到,在校時間長的確有利於學習﹔良好的課堂秩序有助於他們集中精力,提高課業成績﹔抄筆記比自己總結歸納效率更高,而且有利於復習。

  課余,中國老師還教英國學生們跳扇子舞、包餃子、剪紙、解“九連環”,幫助他們感受中國學校的氛圍。學生們切實感受到中國老師的傾力付出,師生關系漸入佳境。本來,大班上課的弊端是不利於維護教學秩序,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出於維護中國班這一臨時集體的榮譽,班裡調皮搗蛋的少了,學習氣氛越來越濃厚,准備迎接結業前階段測試的比拼。甚至有學生家長給中國老師發郵件說,孩子很喜歡中式教學,真希望中國老師能繼續教下去。

  有評論說,為博看點,BBC紀錄片的剪輯刻意聚焦了沖突因素﹔實際上,中國班上50名學生中除了經常出鏡的那幾名調皮搗蛋的活躍分子,認真聽講專注學習的從一開始就大有人在。還有評論說,BBC的這次中式教學實驗不具代表性,因為選取的是一所學區制公立學校,校紀寬鬆,學業壓力小,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若是一所錄取標准較高、校紀嚴明、課業壓力大的私立名校,中式教學法定會完美契合,如魚得水。

  無論如何,BBC的這部紀錄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的異同和不兼容。盡管片中伯杭特中學中式教學實驗班“大獲全勝”,但現實中,中英兩國教育方式的對比仍難以用“勝負優劣”來加以界定。伯杭特中學的尼爾·史卓哲校長就堅持認為,中國式的高強度教學方式在英國是行不通的。他承認,相比之下實驗班的考試成績的確令人鼓舞,但根本原因在於超長的學時激發了學生們的自身能力,並不能說明中式教學法更加先進合理,“每天學習10幾個小時,這樣的童年簡直跟坐牢也差不多”。但他同時也由衷地表示,英國學生的確應該好好向中國學生學學如何尊敬老師。

  實際上,紀錄片所展現的不只是兩國教學方式的異同,更是與之密切相關的中英教育體系、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碰撞。英國人請中國老師來傳授經驗,而許多中國人卻想方設法送孩子出國留學,目的都隻有一個,無非是規避本國教育的弊端,吸取他國教育的長處。正如片中一位中國老師所言,中英兩國教育方式各有利弊,簡單地以優劣來區分二者是極不明智的,重要的在於通過這次實驗發現二者各自的長處,相互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這也許才是這部紀錄片觀后最值得思考與回味的。 (本報駐倫敦記者 戴軍)

(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