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0月16日電(記者周科)15年前,辦了多年的山東菏澤市定陶縣東王店鎮東劉樓村完小,因學生人數急劇減少被迫“撤點並校”,村民不得已將孩子送到外地上學,偌大的教學樓一度淪為養豬場。
此情此景,讓年過半百的劉傳璽深感不安。2004年,他毅然辭去當地鄉鎮一所學校的校長職務,回到了劉樓村小學。經過多方籌資,將廢棄的校園改造成菏澤市第一所留守兒童學校,開始針對留守兒童的特征開展教育探索。
學校成立之初,僅招收到38名學生,隻有三、四、五年級,劉傳璽和其他4位老師“一邊當老師,一邊當家長”,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
“相比一般的孩子,留守兒童學習興趣稍弱,有的甚至感到孤獨、生僻,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劉傳璽介紹,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學校專門成立了武術、舞蹈、象棋等多個興趣小組,讓相似的家庭背景孩子在一起學習、玩。對於長年得不到父母呵護的孩子,劉傳璽時常帶著他們回到自己家中吃住、看護。
何忠航是一名孤兒,一直由姑姑撫養。在留守兒童學校裡,他獨來獨往,對學習感到厭煩,時不時還到鎮上打電玩,與一些閑雜的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得知情況后,劉傳璽對他及時進行心理輔導,並根據他的特長愛好,讓他參與到舞蹈興趣小組。就在去年,年僅14歲的他被中國藝術學院張家港分院選拔錄取。
劉傳璽的付出和堅守贏得了村民的信任。11年來,這所留守兒童學校已由當初的三個年級發展到現在的六個年級8個教學班,學生人數達到373名,琅琅書聲重新回歸鄉村。
記者近日在劉樓村留守兒童學校看到,每個教室學生滿滿當當,干淨整潔的校園內,分布著圖書室、乒乓球、籃球、象棋、舞蹈廳等活動場所,宿舍區、食堂和校門都有專人看管。校園裡,孩子們生龍活虎,臉上挂著燦爛的笑容。11歲的五年級學生崔鳳婷說,她是二年級轉學過來的,“父親在外地打工,爺爺體弱多病,現在吃住都在學校,和同學們在一起學習玩耍很開心。”
記者了解,劉樓村留守兒童學校已連續8年榮獲東王店鎮升學冠軍,成為十裡八鄉的“名校”,周邊多個鄉鎮甚至成武縣、巨野縣的村民都把孩子送過來寄讀。“在你的學校上學,我們當家長的外出打工才放心、省心。”家長們說。
多年的奔波和勞累,58歲的劉傳璽一直帶病工作。他說,自己堅持這樣做,“隻為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目前,學校的辦學資金和師資還是緊缺,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更多的人關愛留守兒童這個群體。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