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美學的悖論與生態文明

2015年10月14日04: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肯定美學的悖論與生態文明

  在藝術的審美欣賞中,既有肯定的判斷,也有否定的批評。由此,藝術世界有了經典與平庸的區分劃界。在當代的環保運動中,某些激進環保主義者卻拋出肯定美學,即主張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更有甚者,強勢肯定美學不僅堅持自然物全都是美的,而且其審美價值不可區分和比較,即主張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同等的審美價值。加拿大環境美學家卡爾鬆和伽德洛維奇、美國環境倫理學家哈格若夫和羅爾斯頓等都是肯定美學的積極支持者。

  毫無疑問,激進環保主義者要在美學與倫理之間架構橋梁,通過把所有自然物納入美的范疇從而實現保護的倫理訴求。以藝術為中心的美學傳統往往把對自然的欣賞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類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視了其他景觀——這種精英式的審美姿態極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觀可以被人類任意摒棄甚至破壞。肯定美學要救贖那些經美丑衡量被排斥和邊緣化的自然景物。藝術世界的美丑是人區分、比較和評價的產物,而自然物並非人造,它的存在未包含人的設計或意圖,因此它可逃離藝術唯美主義方式在自然物之間的挑選、區分、比較。激進環保主義者主張,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樣子來欣賞:第一,拒絕自然的“藝術化”。觀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著陽光的石頭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欣賞,而將這石頭遷移至客廳的壁爐,則將自然物當成了藝術品。第二,不要判斷。一切判斷都會將人的評價卷入。非判斷的欣賞才是肯定美學,因為排斥了任何評價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較。強勢肯定美學不僅認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學性質,且反對在自然物之間進行比較評價,所有自然物都一樣美。總之,若能將自然去藝術化、去判斷、去比較,才能顯示出在人類視角遮蔽下無法呈現的審美特質,從而一切自然物都是美的。

  肯定美學本質上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撥。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因而環境道德的唯一相關因素就是人,人隻對人類自身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在以人為中心的美學傳統中,審美價值完全依賴人的賦予。康德從人的心靈中尋求自然美的根源,而德國美學家裡普斯則認為自然美是主體的“移情”作用。人類中心主義僅關注人而無視其他物種的存在,在此觀念支配下的美學無疑也抹殺了自然美之客觀特性。當代倫理道德關懷逐漸沖破人類的狹小天地,拓展至整個生態系統。羅爾斯頓通過發現自然的內在價值而將道德關懷轉移到整個生態系統。深層生態主義的代表奈斯也提出,每一種生命形式都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人類向生態文明范式的轉型正是從拋棄工業文明時代的人類中心主義開始的。

  肯定美學通過解構審美關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質疑與顛覆。重新審視並消解審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學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現了其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簡單化與片面性。從理論層面來看,肯定美學在消解人“中心”的過程中不自覺滑入另一極端——“自然中心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人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以自我為尺度進行活動是一種必然。審美也是如此,它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離開人不可能談論審美欣賞。審美體現了一種價值關系,包含了主體與客體間的相互發現與成就。從現實層面而言,這種“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學環境保護的倫理訴求流於空談。按照肯定美學的觀點,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且相等不可比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護中就必須對各個物種或景觀加以相同的保護。對人類來說,這並不切實際,生態環境的保護應確定哪些為重點,哪些不是重點。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個衡量事物美的尺度來確定物種的價值,而尺度的建立勢必要將比較評價因素納入其中。最終,沒有人的參與,自然保護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肯定美學的建構也失去了倫理價值。以人為中心的美學隻看重審美的主觀性是一種片面理解,而當代激進環保主義者夸大自然物本身的“內在價值”,消解人在審美關系中應有的作用,則為對主觀主義的片面反撥。

  人類中心主義有三種不同的內涵:第一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主張人所提出的任何一種環境道德都是屬人的道德,而非其他物種的﹔第二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認為人是一個生物,他必然要維護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不可能為了其他物種而犧牲自我的生存﹔第三是價值論意義上的,此觀念堅信人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從而人高於其他物種。由此看來,倡導肯定美學的激進環保主義者意欲消解價值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而不可能也沒必要消解認識論和生物學意義上的。從深層來考察,肯定美學對價值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消解也是有限的,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強化了小集團人類中心主義和國家、種族中心主義。通過“去人化”的策略,肯定美學企圖完成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權利的“平等”劃分。但肯定美學的支持者不考慮國家、地區、種族的差異而無條件保護所有物種的倫理訴求顯然忽視了在世界范圍內實施時所帶來的嚴重不平等。如保護荒野對美國社會或許是可行的,但對於非洲卻是一種奢侈行為。在當前的環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國家完全無視人民尋求生存和發展的需求,響應發達國家環保運動的號召而停止發展,這是一種平等嗎?更何況發達國家在歷史上曾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自然資源進行了瘋狂掠奪。印度學者古哈認為,激進環保主義運動只是美國社會將環境危機轉嫁給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式陰謀。這種立場或許是激進的,但揭示的卻也相當深刻。肯定美學的支持者超越物種差異所追求的平等實際上是以犧牲部分國家或人群的利益為代價的,這場運動一開始就定位為其他物種向人分權的無關國家、階級等的普遍性行動,從而否認自己的立場,但它卻難以掩飾強烈的意識形態性。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是以特殊的個人利益為價值尺度的個人人類中心主義和群體人類中心主義、國家和民族中心主義等,而非合理的人類中心主義。相反,合理的以人為本是人類活動的必然選擇。

  無論價值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還是“自然”或“生態”中心主義,這種“中心化”其實仍未超越人與自然對立的思維模式,與“去中心化”的生態文明相去甚遠。生態世界觀把世界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真正的生態文明既關注人的權利,也突顯自然的內在價值。西方的生態運動要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隻有根除邏各斯中心主義及在此基礎上的二元對立思維范式,這可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中汲取營養。(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