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2015赴江西尋烏走轉改

高清:走馬觀花看尋烏 脫貧致富隻因勤

【查看原圖】
記者們走訪在尋烏十分流行的電商服務站。  覃博雅攝
記者們走訪在尋烏十分流行的電商服務站。  覃博雅攝

人民網北京10月6日電(記者覃博雅)金秋九月,筆者加入了人民日報社青年編輯記者赴江西尋烏基層聯系點“走轉改”一行。作為一名人民網的老員工,卻是頭一遭基層之行,說不誠惶誠恐是假的。走馬觀花之余,不忘提筆記錄,無奈篇幅有限,隻能以廖廖數筆敘之。

【關鍵詞】好客

甫到蹲點的南橋鎮金橋新村,抓耳撓腮間頓感頭發很長,隨意尋一家理發店剃了頭。一問價格,京城30多元的“洗剪吹”在這裡才需10元。爽快地付完錢要走,忽然被店員叫住,心想原來還真沒有這麼便宜的好事。低頭拿錢包准備數錢時,店員端上了茶杯,讓我坐坐,再吃倆橘子...... 筆者對天發誓,這家店絕對是自己隨意找到的,也未曝光自己的身份。疑惑間,店員倒是熱情地解釋,自己一看就是千裡之外的客人,客家人的習俗是寧可自己受累也要待客如賓。

恍惚間,筆者有種花10元買橘子“附贈”理發和茶水的錯覺,不禁啞然一笑。

採訪完畢已是夜間11點,正尋思如何在進蹲點的農戶家時不打擾人休息,看到“不可思議”一幕——大門敞開,筆者直接爬上三樓睡覺了。“夜不閉戶”這種似乎隻在小學課本中見過的場景重現在眼前,卻是那麼的和諧。第二天,我問農戶不擔心失竊麼,對方笑笑,說了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來的都是客。

熱情好客,賓至如歸,這就是客家人的待客之道。

【關鍵詞】綠色

自柑桔黃龍病導致臍橙減產以來,當地一直在尋找替代種植的果品。

筆者隨意走進了一家佔地百畝的百香果果園。出生於86年的小老板熱情地推銷無污染、不打藥的百香果,在展示通過電商平台獲得出色的銷售業績的同時,還透露了下一步進軍加工行業的構想,稚嫩的眉宇間顯然帶著老成的謀略。

在另一家同樣宣稱無污染少打藥的葡萄園,園主反映尚需更多貸款,正等待銀行批復。筆者瞅其笑瞇瞇的樣子,怎麼都不像是著急的表現,問了才知鎮黨委和政府領導隔三差五到各大種植基地走訪。有他們作為“后盾”,農戶自然放心投入改種的業務中。

輾轉於多家大種植基地間,忽見遠山上有“梯田”。隨行記者長槍短炮地拍了半天,方知那是改種作物之一——養生佳品油茶。同樣也是無污染、不(少)打藥......開車轉了幾天,看到的都是綠色農業,當地領導補充道:路邊這麼些綠色可不能浪費,以后實現生產、消費、農家樂一條龍,“以山養山”,才是真的全面綠色呢。

【關鍵詞】土地流轉

在這麼多的農戶與種植基地間徘徊,收獲最多的詞兒是“土地流轉”。

走訪當地多數外地客商投資的種植基地,投資者紛紛表示,自己是通過各種渠道和平台得知尋烏縣和南橋鎮官方組織招商引資活動而被吸引過來。零散的土地通過官方牽頭的流轉,集中為可形成規模種植的土地,這就大大方便了客商——讓他們得以拎包入住般地“拎錢入地”。

當然,南橋鎮的書記和鎮長一再表示,絕不唯經濟論,務必做好革命老區的生態保護,為此已經推掉不知多少億的投資請求了。

【關鍵詞】脫貧

除了大力發展種植產業,旅游業也是南橋鎮計劃形成的一個支柱產業——青龍岩風景區便是其中之一。在挖土機犁出的溝壑間,附近的一間破舊小屋吸引了筆者的注意。

屋主人是一位腿腳因車禍不便的貧困農戶。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的他,還養著兩個分別為14歲和16歲的孩子。問他苦不苦,他拿出客家人常見的樂觀笑容說道:“我太幸運了——這裡被開發成景區后,我能通過土地拿到補助,還能有幸成為景區員工。”又問他,孩子上大學的事情怎麼考慮,他還是那樣的笑容,不過加入了些許剛毅之情,“讀,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完大學!”

在南橋鎮、尋烏縣甚至整個贛南老區,這樣的堅強農戶只是一個縮影。我們相信,終將有越來越多的老區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激蕩生命,脫貧致富。

有人,就有希望﹔吶喊,終將振聾發聵。

分享到:
(責編:覃博雅、肖紅)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