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保定9月27日電(呂子豪 於俊亮)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於26日至28日舉行。期間,河北省涿州市在廊坊舉辦“2015·中國(涿州)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峰會”,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的行業專家圍繞中國農業面臨的問題建言獻策。
據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會長陳澤民介紹,在發達國家,3%的農業人口供給全國的糧食需求,而中國60%的農業人口卻解決不了糧食的自給自足,每年還需要進口大量的玉米、大豆、棉花等,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陳澤民稱,長期以來,中國的小農經濟、粗放農業和過度開發造成土壤板結和污染。因此,提高科技投入是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的唯一途徑,從種子的培育、種苗的優化、機械化的種植、收割到后期的深加工,及開拓新的流通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形成農民增收的完整產業鏈。
涿州市長王彥清透露,河北省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將在該市建設佔地109平方公裡的國家級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營養健康、生物材料、生物農業和高端農機四大主導產業,培育會展交易、科教服務、健康服務三大支撐性服務業。目前,園區項目引進、基礎設施建設正同步展開。至2030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00億元人民幣。
陳澤民認為,涿州是北京的南大門,首都的后花園,交通便捷,市場潛力巨大,並與眾多農業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擁有現代農業實驗基地。希望國家有關部門推動教育、科技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積極支持涿州國家級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引進世界先進農業技術,把涿州打造成農業人才培養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中國農業發展將從涿州走向輝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表示,“互聯網+農業”將使農業在線化和數據化,通過互聯網數據把土地、肥料、種子、科技和勞動力等要素統一優化配置組合,形成新的業態,給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經營方式、服務方式和農民的生活方式帶來全新變革,達到提質、增效、增收、生態、安全的目標,使企業盈利,農民增收。
據悉,由河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2015·中國(涿州)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峰會”,以“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匯聚現代農業科技優勢資源,打造世界一流‘農業硅谷’”為主題,探索高新技術農業發展的趨勢與未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