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們把家書裝進信封,貼上郵票
原標題:武漢一小學老師教學生寫家書(圖)
本報訊 本周二的語文課上,育才漢口小學三(1)班的49個學生,每人都給自己的父母寫了一封信件。班主任買來信封、郵票,並幫孩子們寄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
三年級語文第一個單元學的是信件的寫作。班主任李麗想到,作為一種傳統的溝通方式,書信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她自己也有好幾年沒有親筆寫過信。於是她給班裡每個學生發了一張信紙,專門留了一節課時間給孩子們寫信,並買來信封、郵票,讓孩子們裝信、貼票,為孩子們把信件一一寄出。
小女生楊樂琪的信是寫給爸爸的,雖然每天都能見到爸爸,但用寫信的方式交流,讓她感覺很不一樣。“信是我一筆一畫寫的,能說一些我當面跟爸爸說不出的話”。她想讓爸爸幫她改掉做作業時看電視的壞習慣。但她不敢當面跟爸爸交流這個問題,“因為爸爸很嚴厲,我怕他批評我。”
對學生們的信,李麗老師沒有看,更沒有做任何修改。她在班級QQ群上跟家長們說,希望他們收到信后仔細閱讀,並寫一封回信,也希望家長們把信好好保存,等孩子長大了再看,回顧彼時的可愛。
得知即將收到孩子寫的信件,家長們都很激動。學生胡知非的爸爸很期待這封信的到來,感覺像回到二十年前讀大學時與父親通信的時光。他說,當時每半個月和家裡通信一次,那幾十封家書到現在都還留著。現在他有時還會把這些信翻出來重溫,那種幸福和溫馨感是QQ聊天記錄無法取代的。學生楊樂琪的媽媽說,書信所蘊含的情感比聊天工具更真切、持久。“寫信、等信、收信的過程本身也成了一種美好的回憶,看到朋友的來信,就真的是‘見字如面’”。
對於讓孩子們體驗書信情懷,李麗老師還說,正如木心的那首詩歌《從前慢》,書信是一種慢節奏生活方式,她自己也很懷念寫信時內心的平靜。她希望家長和孩子都可以借由這一封信,感受書信時代的質朴與浪漫,體會等待和時間的力量。
鏈接
武漢郵政平信16年銳減一半 私人信件不足2%
市郵政公司郵區中心局有一套專門分揀平信和明信片的設備。1998年,從這裡寄往全國各地的書信有3億多件,而去年減少到了1.3億多件,其中私人書信不到2%,大部分是廣告等商業信函。
一項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問卷調查顯示,80%的大學生和家人最常用的聯系方式為手機,其余均為網絡通訊工具。接受調查者多表示,自己身邊很少有給家裡寫信的人了。他們認為,信件郵寄起來實在太慢,寫起來又很麻煩,遠遠不及一個電話、一段語音來得方便。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民俗專家劉守華說,書信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尤其是家書,具有一種溫暖和力量。長輩通過一封封家書,把人生體驗、道德修養傳授給自己的后代。即時通信工具雖然縮短了時間和距離,卻簡單化、模式化,讓人們無法很好地交流內心的情感。
據悉,目前全市共有500多個郵筒,其中營業網點門口有300多個,街頭有200多個,多年來有增無減。除了平信,書報雜志、挂號信等都可以投進郵筒。郵政部門表示,作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郵筒數量目前不會減少。
(來源:長江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