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林鑫(化名)與家人和解后重回校園,武漢市江漢區友誼青少年空間主任陳宇長舒了一口氣。
12歲的林鑫,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自從退學后,他整日沉迷游戲。
“這麼小的孩子必須回去上學!”勸說無果,陳宇先是讓社工陪林鑫玩游戲取得信任,自己再與他談心、幫他找到媽媽。近一年過去,終於,陳宇解決了林鑫與家人之間的重重矛盾,林鑫重回課堂。
“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時,社會教育及時干預、協調,才能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協調發展。”團武漢市委書記葉文靜說。
補齊社會教育短板
當前,社會教育因環境多變、主體多元、資源孤立而缺乏整體規劃和統籌安排,成為構建“三位一體”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早在1979年,武漢市就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黨政直接領導、40余個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統籌全市青少年社會教育工作。雖然經歷多次機構改革的浪潮,但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始終未被調整,力量反而得到不斷加強。
近年來,武漢市又先后成立了青少年權益保護工作委員會、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以青少年社會教育為主體、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大青教工作格局。
在武漢市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的統籌下,團武漢市委積極爭取黨政支持,出台了《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青少年社會教育工作的意見》,構建並完善青少年社會教育組織、項目、陣地和保障體系,形成了一個縱向市、區、街道、社區垂直到底,橫向各成員單位各負其責的立體化青少年社會教育組織網絡,基本實現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間的良性互動和和諧發展,創造了在全國具有影響的青少年維權“武漢模式”,補齊了社會教育短板。
江漢區民意街天后社區“少年之家·校外之校”每天都吸引著四年級學生潘思放學后准點來報到。這裡,兩位社工每天開展課業輔導、個案輔導、小組活動、主題活動、心理咨詢等。
“很多小孩放學后直接來‘少年之家·校外之校’寫作業、做游戲,然后再回家。”社工劉丹蒙說,他們每天平均輔導二三十個孩子,雖然辛苦,但和孩子們相處“心裡很充實”。
在大城市,社區外來務工人員多,家長工作忙又文化程度比較低,沒有時間和能力輔導孩子。類似天后社區“少年之家·校外之校”這樣的社區學校,在武漢市有1055所,讓家長們省了不少心。
為全面構建一個立體化青少年社會教育組織網絡,團武漢市委提出了青少年社會教育陣地“4+1模式”,即在社區一級,壯大青少年學校﹔在居住區一級,探索建設青少年空間﹔在市區兩級,激活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的服務功能﹔此外,以12355青少年服務台為依托,積極建設青少年社會教育無形陣地,由此實現了青少年社會教育陣地的立體化、系統化和相互配合、共同發展。
目前,武漢市已建立5個市、區兩級青少年宮、1055所社區青少年學校、125個社區青少年事務綜合服務平台、11所青少年空間、52個“小時候HAPPY HOUSE”活動(托管)室。
解學生家長燃眉之急
每逢暑假,上班族普遍面臨一個現實問題:孩子去哪兒學習、玩耍才放心?
2010年起,團武漢市委組織開展的“青少年暑期日間社區托管”項目,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長的燃眉之急。
10歲的賴俊宇,住在馬滄湖青少年空間旁。爸爸媽媽工作繁忙,去年暑假期間,因為無法照顧他,暑期托管班一開班,媽媽第一時間就把賴俊宇送來了。
起初,賴俊宇非常認生,常常躲在角落裡,不和其他小朋友說話。社工志願者找賴俊宇談心,特意為他舉辦生日派對。暑假過去,原本內向害羞的賴俊宇,變得活潑開朗了。
家住漢口的雙胞胎熊菲和熊路,也是暑假托管班學員。姐妹倆今年的暑假,在漢陽區惠民苑社區托管班度過。兩個月后,父親熊勝利發現,姐妹倆變活潑了,與人交流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實,早在今年暑假伊始,暑期托管班開通熱線電話后,工作人員就不斷接到家長的來電咨詢。
“當時高頻度的來電,甚至用壞了好幾部電話機。”團武漢市委權益部部長周潔很欣慰,“5年的實踐和努力,已經讓家長們相信了,免費的社區托管班在思想教育、學習輔導、習慣養成、才藝展示、心理健康、普法維權、幫扶幫教、扶貧助殘等方面,都能提供多元化服務。”
家住硚口區的琪琪,就是心理輔導成功的典型案例。
因為琪琪被學校以智力跟不上班級進度為由要求退學,琪琪的父母向硚口區六角亭街學堂社區青少年服務站尋求幫助。
志願者把琪琪帶進了暑期托管班,與她談心,教會她生活常識、與人溝通,還幫她補上落下的功課。經過社工及團區委等相關工作人員暑期兩個月的努力幫助和教育,琪琪不僅重回校園,還比以前更適應集體生活,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打造“小時候”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品牌
為進一步做好新時期青少年社會教育工作,武漢市政府每年出資400萬元用於購買青少年社會教育服務。
依托青少年宮、青少年空間及社區青少年學校等教育陣地,團武漢市委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按照“高校專家+專業社工+志願者”模式,每個街道2至3人事業編制用於聘用青少年教育專職輔導員,與社區團干部、少先隊輔導員共同組成青少年社會教育專職工作者隊伍,初步實現了青少年社會教育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和社會化。
與此同時,團武漢市委還在全國率先提出“人人都有小時候,每個人的小時候都應該是快樂的”工作理念,著力打造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武漢特色的“小時候”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品牌。
200多個大學生項目助理深入托管室一線,助力武漢市青少年社會教育持續發展。武漢科技大學的張凌燕,今年暑假就在新洲區舊街街道辦事處的留守兒童服務站,志願服務“小時候·HAPPY HOUSE”暑期夏令營活動。在輔導孩子們做作業之余,張凌燕和學校其他9名志願者還教孩子們安全知識、書法、舞蹈等。
為倡導活動品牌、豐富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團武漢市委瞄准寒暑假、“六一”、雙休日等節假日的時機,開展了“小時候·兒童劇進社區”“小時候·安全教育進社區”“小時候·周末音樂會”等4100余項教育實踐活動,覆蓋全市1000余個社區,讓青少年學生體驗童趣,感受快樂。
《嘟嘟和達達》《下次開船港》《憤怒的小鳥》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武漢城市特點和青少年社會教育“小時候”特色的兒童劇,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及專業劇場展演200場,反響熱烈。
“《嘟嘟和達達》輕鬆好玩地把環保的理念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明白環保的重要性,很有意思,比家長說教管用多了。”提起兒童劇,家住漢口的徐女士嘖嘖稱贊。
“雙百場演出、解救‘電視孤兒’、青少年講堂注重實效,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文化品牌,切實服務了青少年群體。”團武漢市委書記葉文靜說,每一項活動都是從試點到逐步推開,每年服務青少年數十萬人次,“不做盆景要做花園,要讓全市青少年共享社會教育成果”。
本報武漢9月18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