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清掃太平洋

2015年09月16日04: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用青春清掃太平洋

這個夏天,北太平洋的海面並不平靜。

  近30艘航船自西向東並駕齊驅,從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駛向美國西部舊金山口岸,歷時一個月。

  每一艘船的船尾都系有用來收集海水中塑料碎片、量化塑料污染程度的拖網,船員們還使用GPS定位系統和一項專門設計的手機觀測應用來記錄塑料出現的情況。

  與它們同行的還有曾服役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海洋斯塔爾”號。這艘長達52.1米的研究船在艦隊中擔任母艦,它裝備有兩張拖網、兩張漁網和一個高空觀測氣球,用於對大尺寸塑料物進行捕撈,並繪制空間分布。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洋環境考察,被稱為“大遠征”。其觀測范圍覆蓋350萬平方公裡,在短短幾周內收集了比過去40年都更豐富詳實的塑料污染資料。

  統領這場考察行動的是一名年僅21歲的年輕人——來自荷蘭的博彥·斯拉特。

  他還有一個更為宏大的“10年計劃”——清除北太平洋環流帶中42%的塑料垃圾,“大遠征”只是准備過程中的一部分。他的團隊將對收集的樣本進行統計和研究,精確估算北太平洋塑料污染物數量。

  這個1994年出生的小伙子,正站在全世界對抗海洋污染的最前線。

  人們會把環保問題推給“子孫后代”,而他會說:“我就在這裡!”

  3年前,斯拉特站在TED演講台上,第一次向公眾介紹自己“拯救海洋”的想法。他有點“嬰兒肥”,穿著鬆垮的襯衫,頭發長得遮了眼,講起話來不斷走動,像一個標准的“憤青”。

  前一年暑假,他在希臘潛水,“看到的垃圾比魚都多”。朋友指著滿地的塑料袋對他說:“快看吶,那兒有一千多隻‘水母’。”

  “我們就不能想辦法把它們清理掉嗎?”17歲的少年憤怒了。

  查閱相關資料之后,他愈發難以釋懷。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裡,全球每年生產塑料近3億噸,其中約有10%流入大海,包括食品包裝、吸管、杯蓋等。

  在波浪和日光的作用下,塑料垃圾互相碰撞、粉碎成不可計數的微小碎片。這些碎片在海洋生物眼中與食物相仿,海龜們常被塑料袋堵塞住胃,活活噎死或者餓死。信天翁的尸體裡能找到牙刷、打火機、高爾夫球……

  這些塑料會向海水持續釋放多氯雙酚、多氯聯苯等有害化學物質,污染食物鏈和地球的環境,最終可能毒害到人類本身。

  然而,讓斯拉特更為憤慨的是,他的疑問似乎無人可解。

  “每一個人都對我說,一旦塑料進入海洋,我們就再也無能為力了。我想知道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這位愛好工程學、自稱“強迫症星人”、13歲時創下“最多水火箭同時發射”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少年決定“死磕”到底。

  在對潮汐和洋流進行研究后,斯拉特發現,在環流的作用下,海面上形成了五處塑料廢棄物集中漂浮的旋轉水域。

  這些區域的廢物垃圾密度大,並且蔓延出巨大的面積。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太平洋垃圾帶”,其面積是英國的6倍,人稱“第8大陸”。

  傳統的海洋垃圾處理方式基本等同於乘船出海捕魚。由於塑料垃圾會隨著環流的推進漂流旋轉,捕撈難度增加。太平洋垃圾帶發現者查爾斯·摩爾曾估計,清理此處的垃圾需要7.9萬年,不僅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還可能把魚類當成垃圾一同網走。

  帶著這個未解之困,斯拉特去亞速群島潛水。他感受著水流的力量,突然靈光一閃:“既然海流可以朝你而來,又何必辛苦追逐它?”

  在他看來,塑料隨波漂流並不是一種妨礙,恰恰是一種解決方案。與其花費燃料駕駛船隻“追捕”垃圾,不如根據洋流的走向設計一個“坐享其成”的收集設備。

  根據斯拉特的構想,設備由飄浮清潔回收船和兩側的圍柵組成,以回收船為頂點,由圍柵構成“V”形,開口迎向洋流。海面的塑料被圍柵截下之后,將順著海水流動聚集到位於清潔回收船兩側的收集口,並被儲存在船體內部。回收船頂部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是支持整個系統運行的能量源。

  浮游生物和魚類可以隨著水流從圍柵的下方通過,由於沒有網,它們不會被纏住。塑料垃圾自身密度小,大部分會漂浮在海面上,被設備收集起來。

  這樣一來,隻需原地不動,等著塑料垃圾隨洋流“投懷送抱”。一則有希望降低運營費用,二則可以將回收的塑料轉換為石油或新材料,部分覆蓋執行成本。

  他把這個“被動式清理系統”的理念帶上TED的講台,尋求更多人的信任、支持和資助。

  “每當談起環保問題,大部分人的回應都是,‘那可是一條很長的路,還是交給我們的子孫后代去考慮吧。’”年輕人面向觀眾微微一笑,“而我會說,嘿!我就在這裡!”

  用10年清除近一半太平洋垃圾帶,成本是現在同類項目的3%

  不同於許多90后曇花一現的創業故事,斯拉特並不甘心點到為止。

  在參加TED錄制兩年后,斯拉特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褪去了稚嫩的臉龐愈發清秀,黑色西裝外套為他增添了幾分成熟,不變的是那一頭蓬亂的半長卷發。他帶來了一本題為《海洋如何清理自己》的可行性報告。

  這一切並不容易。

  2013年2月,這個在大學主修航空工程的小伙子成立了“海洋清潔項目”,並暫時休學,全身心投入。當時,他的全部經費隻有自己攢下的200歐元零花錢。為了得到贊助,他曾經一天聯系300家公司,隻有一家給了回復——拒絕。

  一個多月后,事情出現了轉機。斯拉特的TED視頻突然在網絡上火了起來,支持者郵件不斷。他很快就組建起一個100多人的跨國團隊,還得到了10多家科研機構的合作支持。15天內,他募集到8萬美元。

  有了這些,“海洋清潔項目”像上了發條一樣運作起來。

  在朋友們享受無憂無慮的學生生活時,斯拉特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他跟團隊跑到北太平洋垃圾帶裡做實驗,經歷了每小時25到30海裡的大風和高達3米的海浪。

  一年多的勞動成果是一份長達530頁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涉及工程、海洋、生態、海事法律、財務等各個領域。報告在大量測試和電腦模擬基礎上,盡可能地論証了技術上的可行性和資金上的現實性。

  為了測量塑料污染物在不同深度海水中的濃度,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垂直的多層次拖網,可以測量到海平面以下5米的深度。

  結果表明,2至3米的深度即可攔截北太平洋垃圾帶中絕大部分塑料碎片,此外,風速與塑料的垂直分布也有關系。這一成果於今年2月在《生物地球科學》雜志上發表。

  為了防止海水帶著塑料廢物漫過圍柵,團隊工程組還做出了“張力拉索”設計,讓圍柵由支杆和拉索銜接而成,每隔60米支杆便加入一段拉索,使得圍柵可以隨著海面水波而浮動,減少每段支杆所負荷的力量,不易發生折斷。

  實驗報告預計,在太平洋垃圾帶,100公裡長的設備能夠在10年時間裡清除42%的垃圾。清理每公斤垃圾的成本是4.53歐元,僅為現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

  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點的突破,夢想照進現實似乎指日可待。

  而身為“海洋清潔項目”的執行總裁,斯拉特離同齡人的生活也越來越遙遠。他用一張戴著遮陽帽站在甲板上的照片作為社交網絡上的頭像,白色T恤下面露出晒得發紅的手臂。“我很久沒見過我的朋友了,他們會調侃我說大學生活多有趣。不過我卻覺得,我現在做的事情,真正在幫助地球。”

  單純強調預防的思路非常消極,像是在說,別把事情弄得更糟

  2014年11月,斯拉特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在項目尚未完成的階段就獲此嘉獎,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勵。但與此同時,質疑的聲音也從未停止。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深海研究者凱麗·豪厄爾指出,塑料廢棄物不僅漂浮在海洋表面,還廣泛存在於水中甚至海底沉積處。而斯拉特的“海洋清潔項目”設備目前隻能抓捕在海平面以下3米之內的垃圾。

  考慮到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荷蘭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研究院專家安德裡斯·法蘭克爾舉例說,並不是所有生物都不會被“誤捉”,漂浮在水面的魚卵在經過圍柵時也會被困住。10年項目下來,所有的魚卵都會和塑料垃圾一起被清走。

  普利茅斯大學教授理查德·湯普森則認為,應該優先考慮的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設法阻止塑料廢棄物進入海洋,而斯拉特將精力集中於如何將塑料廢棄物從海裡清理出去的策略“有些愚蠢”。

  “這就好像試圖用拖把擦干浴室地板上的水,但是同時卻把水龍頭打開。”他說。

  這個“拖把理論”讓斯拉特很惱火。首先,已經存在於海洋中的垃圾不會自動消失,需要人們去解決。另外,斯拉特覺得這個單純強調預防的思路非常消極,“它就像是在說,‘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別把事情弄得更糟’。”

  “我看到老人把垃圾丟到水裡,我想,嗯,有些人就是學不乖,對吧?”談及學者強調的加強環保意識教育的措施,斯拉特說,“我們必須從問題的兩端著手。”

  此刻,他的團隊正在緊張地准備著項目的下一階段:首套“海洋清潔”設備系統將於2016年部署,試驗地點在日本與韓國之間的對馬島海域,清潔系統將跨越2公裡長,設有圍柵2.3公裡。

  雖然這僅僅是整個北太平洋垃圾帶項目的2%,但它將會成為迄今部署在海洋裡的最長的漂浮結構。

  “海洋清潔項目”團隊希望通過這一步試點,對設備的耐久性、在海洋條件下的垃圾回收效率等數據進行測試,並且把操作和運行進一步細節化。如果進展順利,在2020年之前,斯拉特團隊將會在海洋中鋪展長達100公裡的設備,啟動對太平洋垃圾帶的清理。

  “我們距離終點還遠。”這位年輕的“領航員”做好了與海洋垃圾長期作戰的准備,“在我放眼望去都是干淨的大海之前,我是不會停止的。”

  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21歲的斯拉特同他所在的小船一樣,風帆鼓脹,動力滿滿。

(來源:中國青年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