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 雲南昆明海口林場一角。
右圖 雲南昆明海口林場已成為周邊市民旅游、休閑、健身的好去處。經濟日報記者 黃俊毅攝
開欄的話 金秋時節,候鳥遷徙、層林盡染。《經濟日報》綠周刊從今天起推出“大美中國”欄目,包括“大美中國·森林”“大美中國·濕地”“大美中國·候鳥”等,將選擇一批有代表性的濕地、森林和候鳥遷徙地,深入報道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美景象,反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青山綿綿,翠色欲流,煙波浩渺的滇池碧波蕩漾。9月13日,星期天。一大早,雲南昆明海口林場就迎來了三三兩兩的游人。人們順著密林間長長的石階山路,一直攀登到山頂長亭。家住昆明市官渡區關上街道的李荷花奶奶,領著小外孫攀在長亭廊橋上觀賞溪中小魚,祖孫倆歡快的笑聲回蕩在山間。
李荷花老人今年70歲了,小時候就住在山腳下滇池西面的海口鎮。
海口之所以稱為海口,是因為它是高原湖泊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滇池形似彎月,湖面306.3平方公裡,蓄水15.7億立方米。池水經海口螳螂川,匯入長江上段金沙江。
李荷花老人說,她小時候,這裡到處是荒土山,幾乎沒有一棵樹。每逢下大雨,黃泥就嘩嘩地向坡下淌。雨后,邊上的滇池水渾濁得像黃漆,要過好幾天才能變清。山腳下的螳螂川每年都要清一次淤泥,不然滇池水就沒法流出去。
不過,那已經是50多年前的事了。1956年3月3日,雲南省林業廳在海口成立林場,從此,造林大軍就開進了荒山禿嶺。1964年3月3日,周恩來總理親手在海口林場種下了一株油橄欖苗,更激發了林場職工造林護林的干勁。
83歲的林場退休職工江志祥站在山頂,望著無邊無際的林海,不禁感慨萬千。當年,江志祥和無數林場職工一樣,背著孩子,帶著全部家當,趕著牛車拉著水,一路爬坡,一路栽樹。白天栽到哪裡,晚上就睡在哪裡。沒有場房,住的是臨時支起的簡易草棚。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1980年,海口林場森林覆蓋率已大幅提升到33.8%﹔到1996年,林地面積已達4045.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4.4%﹔到2008年,林地面積提高到6085.2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0.54%。如今,50多年過去了,江志祥滿頭烏發變成了滿頭銀絲,昆明海口鎮也從不毛之地變成了莽莽蒼蒼的林海。
今天的海口林場,轄山沖、妥樂、中寶、寬地壩4個林區,活立木(林地中生長著的林木)總蓄積量235500立方米,生態公益林達4436.l公頃,佔林場林地面積的74.6%。生態功能最強的喬木有6026.1公頃,佔林地面積的90.2%。
“海口林場與昆明市另外13個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已成為護衛滇池和昆明城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昆明市林業局副局長張建坤說。
站在海拔2300米的李家大山瞭望台頂上,莽莽林海直收眼底。雖然視野極其開闊,但43歲的瞭望員陳華仍絲毫不敢懈怠。整個上午,他一直守在望遠鏡邊,密切地監視著林海的風吹草動。
2005年,陳華退伍后來到了海口林場,先從護林員干起,后來調到李家大山瞭望台。瞭望台是森林防火、防盜伐、防盜獵的最前哨,一刻都離不開人。一年365天,陳華有320多天守在瞭望台上。
陳華剛調到李家大山瞭望台時,這裡基礎設施很差,長年吃咸菜,喝的水都要從10裡外的山下背上來。2010年,瞭望台通了水和電,生活方便多了,還在瞭望台邊種了一些青菜供自己吃。
海口林場后勤管理中心主任尹建華說,最近幾年,海口林場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在雲南省國有林場中,海口林場率先實現了數字化——森林防火安裝了全球眼電腦監控系統,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可實現遠距離測溫,能及時發現火情,准確探測起火點﹔裝備了GPS衛星定位設備,每個林區都配備了數碼相機,有的部門還配備了手提電腦和攝像機,所有防火隊員和護林員都配備了對講機。
28歲的謝志勇是一名“外來”的大學畢業生。大學生來這深山老林,所學專業能用得上嗎?謝志勇說,現在的林場與以前不一樣了。
原來,2010年,海口林場從生產型單位調整為技術管理密集型單位,人員知識結構日益優化,科研項目越來越多。海口林場場長陳金龍說,海口林場對參與科技項目、發表文章均給予獎勵﹔對引進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和補助。現在,海口林場40歲以下的職工,100%具備大專以上學歷。技術崗位從以前的16人調整為57人,工程師從5人增加到30人。全場113名職工中,高學歷、技術型人員佔比越來越高,科研實力越來越強。
2010年至今,海口林場共完成各項科研項目20個。其中,“雲南昆明海口種質資源保存基地”“野生樹鼩替代靈長類實驗動物規模化繁育技術”被列入國家項目,“昆明市磷礦採礦跡地覆土植被恢復技術研究項目”榮獲2013年昆明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因科研成果突出,2013年7月,昆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正式批復,同意海口林場成立科學技術協會。
雖然海口林場的日子越來越好,但與全國4855個國有林場一樣,也面臨著如何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關系的難題。
陳金龍說,海口林場1998年被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2000年被界定為生態公益林型林場,2001年11月確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納入昆明市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
“2007年以后,林場所屬的山沖、妥樂、中寶、寬地壩4個林區已經無林可造。荒山造林大功告成是好事,但林場目前正常支出仍存在較大缺口。”陳金龍說。
為填補資金缺口,林場想了不少辦法。“按以前的規定,海口林場被界定為生態公益性單位,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經營活動。國家已經批准了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南和甘肅7個省為全國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地區。雲南省正在積極向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林業局申請,希望列入全國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省。如果列入了國有林場改革試點范圍,海口林場就可以通過改革,更好理順公益林、商品林之間的關系。”張建坤說。
目前,海口林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精神,已草擬了《海口林場改革總體方案》,希望在保障生態功能的基礎上,盤活公益林,科學合理地發展林下經濟,開展森林旅游,有效發揮其經濟效益,建立生態建設的長效機制,更好地發揮海口林場對滇池的“淨化器”作用。(經濟日報記者 黃俊毅)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