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專家談清明上河圖:畫中含隱憂 曾沒什麼人看

2015年09月12日21: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故宮專家談清明上河圖:畫中含隱憂 曾沒什麼人看

“《清明上河圖》新探”講座現場。

北京故宮研究室主任余輝在講座現場。

  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宋宇晟) 今日,故宮院慶專題講座“《清明上河圖》新探”在北京勸業場舉行。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輝在講座中深度解讀了《清明上河圖》。他認為,畫中暗含著畫家張擇端對北宋社會的隱憂。而對於近日在故宮展出的《清明上河圖》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余輝稱,這說明,今天的社會公眾對古代傳統文化更加關注了。但在他的記憶裡,前幾次展出《清明上河圖》時“沒什麼人看”。

  《清明上河圖》是以曲諫的方式勸誡宋徽宗關注社會危機和軍事防衛

  余輝攜其研究《清明上河圖》的成果,講述了北宋汴梁的風貌,對張擇端為何繪制此畫、畫中描述的時節是否真為清明、繁華街市的背后暗藏著怎樣的玄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

  根據他的研究,余輝認為,張擇端生於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幼好讀書﹔青年時到汴京投身於科舉考試未果,后改學界畫,供奉於翰林圖畫院。

  他表示,《清明上河圖》藝術性地概括提煉了汴京城內外一部分代表性的景致,是汴京實情而非實景,畫家在展現清明節期間商貿繁華的汴京城的同時,表現了一些社會弊病,組合成北宋末年的社會危機,同時也暗含畫家對北宋社會的隱憂。

  余輝判定,張擇端的創作動因是出於對朝廷社稷的牽挂,以曲諫的方式勸誡徽宗關注社會危機和軍事防衛。

  為什麼《清明上河圖》吸引如此多觀眾?曾經沒什麼人看

  作為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的重要活動,《石渠寶笈特展》8日在北京故宮開幕。其中,備受關注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10年來首次全卷鋪開展出。

  有媒體報道,在《清明上河圖》前,更是排起了長隊。全長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圖》全卷鋪開陳列,很多觀眾幾乎趴在展櫃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觀看。在現場工作人員一次次提醒中,隊伍緩緩地往前移動。不少愛好者看一遍不過癮,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隊觀看。

  在講座結束后的互動環節中,余輝表示,這正說明,今天的社會公眾對古代傳統文化更加關注了。“我在故宮這些年,《清明上河圖》就展出了7、8次。前面那幾次沒什麼人看,根本就不用排隊。每次我去看,隻有三三兩兩的人在看。”他說。

  余輝認為,這說明了大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很高。不過,他也說:“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教科書裡出現過的畫,一定要看看它的真面目。為的就是豐富自己人生的經歷。”

  據悉,該講座屬於“幸福的邀約”文化藝術講堂系列講座,由得意典藏與北京坊共同舉辦。該系列公益文化講座已持續舉辦了四年三十余期,每期均邀請文化藝術界的大家分享研究成果與心得感悟,這次是首次在北京勸業場舉辦。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