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文廟舉行春季祭孔大典 中新社發 佟郁 攝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來臨了,學生們紛紛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老師們的敬意。其實,早在古代便有類似“教師節”的節日,那便是聖人孔子的誕辰日和塾師生日。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介紹,古代非常重視教育,重視教師,在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這天,東家都會向家塾的塾師致送“節敬”。而針對近年來飽受質疑的“教師節經濟”、“給老師送禮”現象,徐梓認為,教育界不能一味跟著風氣走,而是要從制度管理以及教師自律兩方面雙管齊下,努力扭轉這種現象。
古代怎樣給教師送禮?
“教師節”這一名稱出現於近代。但古時也有類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徐梓介紹到,古代的啟蒙學塾分為私塾、家塾、義塾三種類型,“在家塾中,老師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節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東家往往會向塾師致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之為“節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規定節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內,在節令時也就不再另行致送。還有一些私塾,平時並不向塾師支付束脩,而在節令時支付。這時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節敬的雙重意義。
節令的確定,主要依照我國傳統的節日,但各時代或地區也有差別。有的地區特別重視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節,有的家族則在四節致送,也就是清明、端節、七夕和重陽。在很多地方,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在所有的節敬中,贄敬或贄見之儀是最基本的。贄敬或贄見之儀是拜見之貲,也就是學生第一次進學拜見老師敬呈的禮物,一些地方俗稱“拜見”。節令或塾師生日時可以不送禮,但第一次進學從師,贄見禮是必不可少的。學童第一天入塾,按傳統習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頭,后跪拜塾師,並獻上“贄敬”。
現代“給教師送禮”風氣不可取:需制度建設與教師自律雙管齊下
到了現代,教師仍然受到尊重,但是,有些情況開始出現微妙變化,類似“家長擔心孩子被老師輕忽,給老師送禮”的新聞常見報道。一篇發表於2013年的報道稱,從2000年后至當時,“教師節經濟”開始興起,送禮成本上漲了30-50倍甚至更高。
不過,古代的“節儀”與現代所說的“給老師送禮”還不太相同。徐梓表示,古代的這種“送禮”是完全自由的,有一些家塾在規條中還會寫明在聘請老師時贈送“節儀”的數量:“現在人們給老師‘送禮’的心理也與過去的‘節儀’不同。過去更多的是為了表示對教師的禮遇與尊重,稱之為‘節敬’就很能說明問題,而現在卻並非如此。”
在徐梓看來,現代社會中,學生如果要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完全可以以更簡單、更好的形式體現。“比如,我的學生在教師節這天,往往會集體給我送一張賀卡,每個人在上面寫一句感謝或祝福的話,就很好”。
“如果說現在給老師送禮的行為大行其道的話,那麼與整個社會的風氣是脫不開干系的。師生關系的這種亂象,不過是全社會亂象在學校的反映。”徐梓鄭重地說,教育界不能跟著社會的風氣走,而是應該引領現實,提升現實的品質和層次,改變送禮的陋習。作為老師更應該加強自律,自覺抵制這種不良的風習,此外,“還可以健全管理制度,如果教師‘收禮’情節嚴重,可以給予一定處罰。教師自律和制度建設要雙管齊下。”(上官雲)
(來源:中國新聞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