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年消失3個劇種:拿什麼拯救民間戲曲?
--透視戲曲藝術發展的困境與未來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聶可、陳諾)“回首繁華如夢渺,殘生一線付驚濤”。京劇《鎖麟囊》裡這句唱詞,恰是中國傳統戲曲命運的寫照。
小戲種身陷“邊緣化困境”、“評獎戲”常常“曲終人散”、人才流失創新受阻……針對如是種種,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從劇本創作、人才培養、通識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
承載千年鄉愁的民間戲曲,在去留彷徨、日漸式微間,到底應該拿什麼來拯救、如何拯救?
74個劇種隻剩1個戲班,遺失的鄉音難載鄉愁
閑暇時提出皮影上上油,哼一段唱詞,是75歲的淮派皮影戲藝人任其安最大的享受,但這種享受往往會悲從中來……
淮派皮影戲源自100多年前,傳到任其安已是第七代。“幾十年前,一開唱周圍幾畝地裡就站滿了人,上千老鄉將戲台團團圍住。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騎車串場子是常態。”如今,每每念及今日境遇,他痛心不已,“淮派皮影,隻剩這一個戲班!”
“一場戲觀眾席上三條凳都坐不滿。沒人看戲,戲班裡一些人回家務農了,有些隨子女進城住,還有的老哥守著守著就走了……”
千裡之外的陝西省渭南市,秦腔劇團團長張天平扯開話頭同樣愁眉不展。“缺演員啊!劇團去年排的一出新戲,就連行政和后勤人員都上台了。沒合適人選,二十來歲的男女主角隻能由兩位年近五十的老演員演。”
一老一新,境遇相似,這是不少地方戲曲命運的縮影。多年來,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之間,一些“樣板”走在了前面,而更多的劇種則日漸式微。
來自文化部門的權威數據顯示,1959年我國尚有368個劇種,目前隻剩下286個,相當於平均每兩年就有3個劇種消失﹔全國有74個劇種隻剩一個職業劇團或戲班,處於幾近消失的邊緣。
伴隨劇種遠去的是老一輩藝人,而一些劇種即便申請上了“保護項目”,也難逃衰落命運。2008年,曾在山西、河北一帶流傳的賽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但眼下已經沒有演出,成了現實意義上“遺失的藝術”。
“大家都知道水土流失要問責,可那麼多傳統戲曲的生存土壤流失掉,自生自滅,我們又怎能心安理得?”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說,“國家政策出台正當其時,這是國家在以最大的力量,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給傳統戲曲重生的希望。”
傳承要素消解異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旦失去文化記憶,我們便難以找到回家的路。”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說。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一個個承載著戲曲文化的符號,卻逐漸被消解和異化。
--劇團演出1天不如“走穴”1小時,戲曲人才流失嚴重。
謝柏梁向記者講述了一件憂心事:上世紀60年代,四川有一百多個川劇團,現在隻剩十幾個,即便如此也很少演出,因為演一場虧一場。一次他跟朋友喝茶,卻偶然發現成都寬窄巷子有不少川劇團演員“賺外快”。“在劇團演出收入不如外出‘走穴’,這是體制的悲哀!”
數據顯示,許多地方特別是基層戲曲工作者收入普遍低於當地平均工資水平。上世紀80年代初到本世紀初,戲曲演員人數直線下降,每年流失近4000人,這種現象直到近些年各級政府陸續出台支持政策才略有改觀。
--選拔苗子從“千裡挑一”到“十裡挑一”,繼承者不願進、學不精。
由於學戲苦收入又少,想從事戲曲行業的新人也越來越少。黃梅戲藝術家韓再芬說,好苗子難選拔,即便學了幾年基本功仍缺乏,一部分還得“回爐重造”。
好苗子少,當導演和編劇的好苗子更少。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基層院團根本沒有編導人才,早已喪失創作能力﹔部分知名編劇頻繁趕場,沒有時間精心搞創作,通常是一本老戲“一菜三吃”。
--急功近利,丟掉核心競爭力。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曾指出,有院團把創作部門當包袱甩掉,大量編劇人才跳槽轉行,直接導致優秀劇本匱乏,原創能力下降。
記者還了解到,由於缺乏資金,一些劇團為維持生存,轉而“砸錢”申請“非遺”項目,甚至為了申請成功而改變劇團屬性,但“強扭的瓜不甜”,到頭來仍舉步維艱。
“一部成功的戲曲作品有個要素,一是高雅的藝術質量,二是觀眾的歡迎。傳統戲曲要想走得下去,走得遠,創新是核心競爭力。”韓再芬說,“沒有觀眾來看,你再高雅也是孤芳自賞﹔如果創新走偏了,對不起社會,對不起這門藝術。”
重塑“大國眾戲”,呼喚“正本清源”
“市場盲目熱衷洋文化、一些文藝工作者搞創作‘唯洋唯西’,根本原因是缺乏民族文化自豪、文化自信。”一些戲曲評論家尖銳指出。
以傳統戲曲為代表的中華文化雖然歷史悠久,有著獨特魅力,但不容忽視的是,西方文化大量流入,傳統藝術空間被擠佔,“文化逆差化”趨勢明顯。專家認為,戲曲傳承重在傳“人”,這其中政策扶持是關鍵。
“過去,有很多業界知名大師,因為學歷不夠,沒辦法進到高校中傳授經驗,這很可惜。”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說。
此次國家扶持政策提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設立技藝指導大師特設崗位。“一方面讓大師得以進入高等學歷體系,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機會。”巴圖說,“培養‘戲曲人口’同樣重要,讓孩子理解、欣賞戲曲藝術,戲曲文化就會慢慢發展起來。”
傳統戲曲如何再度煥發青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以創新為導向的劇本創作是前提。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劇團通過改編、創新劇本,培育出一批經典曲目。例如,黃梅戲《徽州往事》全國巡演超百場,票房收入近3000萬元,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已連演10年,更有劇目出國巡演。然而要看到的是,仍有許多劇團因循守舊或苦於無力創新。
專家認為,此次政策提出中央財政支持開展“三個一批”優秀戲曲劇本創作扶持,調動全社會戲曲劇本創作積極性、主動性,正是回應了戲曲界“正本清源”的訴求。
“說到底,激活戲曲市場是根本。”戲曲專家傅瑾等業內人士表示,“一味守舊的‘唱念坐打’不會火,一味孤芳自賞不接地氣隻會被市場拋棄,隻有貼合時代的演繹和解讀,讓當代人感受經典與時代的藝術共振,戲曲市場才能有希望。”
“既要有經濟發展,還要有青山綠水,更要有文化,這才是一個地方真正的福音。”傅瑾說。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