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英30萬大軍在亞太戰場節節敗退,尤其香港的淪陷導致通往中國內地的物資補給線被切斷。全國僅剩的最后一條賴以生存的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滇緬公路,東起昆明,西至緬甸的臘戍,經由仰光—曼德勒鐵路,南抵仰光港。滇緬公路不僅是一條運輸線,更是一條維持抗戰信心的心理底線。如果日軍切斷滇緬公路,中國國內的戰爭物資儲備隻夠維持三個月。為了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必須確保滇緬公路這條最后的國際交通線暢通。中國需要美英的物質援助,打通滇緬公路。美英則需要中國牽制日軍,支援歐洲和太平洋戰場。打敗日本侵略軍的共同目標,將三大國緊緊地連在一起。
1941年12月23日,在羅斯福的建議下,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召開中美英三國聯合軍事會議。會后,中英兩國簽訂《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正式確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第一項任務是兵援緬甸的英印軍,共同履行保衛緬甸及滇緬公路之使命。為此,中國於1942年初正式組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任入緬遠征軍司令長官。遠征軍下轄3個軍: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10萬之眾。1942年1月3日,反法西斯同盟宣布建立中國戰區,蔣介石出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中國戰區的建立,拉開中美英共同對日作戰的帷幕。
1942年1月12日,日軍從泰緬邊境迅速突擊緬南地區,英國急忙將原定增援新加坡的英印第17師和英國第7裝甲旅改派到緬甸,結果一敗涂地。3月8日上午,日軍兵不血刃,佔領仰光。節節敗退的英國人終於扛不住,於1942年2月中旬請求中方入緬增援,保衛同古。同古是仰-曼鐵路線上的戰略要地,退能保住北緬甸,進能出擊仰光。
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1萬名官兵,在師長戴安瀾的率領下日夜兼程,於3月7日到達同古。這是中國軍隊自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到境外作戰,而出國在境外幫助友軍作戰,更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戴安瀾率部參加過很多重要作戰,被譽為“當代之標准青年將領”。
皮尤河大橋地處同古以南30公裡處的皮尤河上,是日軍北犯同古必經的咽喉要道。第200師第5騎兵團在皮尤河一帶巧妙布陣,橋下安放炸藥,公路兩邊樹林草叢中埋伏士兵。3月18日拂曉,日軍一個聯隊追擊英緬第1師來到皮尤河邊,伏擊部隊適時引爆炸藥,趁日軍人仰車翻,亂作一團時突然開火掃射,斃敵30余人,日軍殘部抱頭鼠竄。
日本遭到侵緬以來的第一場失敗,皮尤河前哨戰規模雖小,卻是中國遠征軍入緬第一仗,不但大殺日軍威風,也讓英軍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3月20日,同古保衛戰正式打響。日軍在航空兵的配合下連續向200師發起猛攻。戴安瀾率部頑強抵抗,激戰一周后200師三面被圍。
根據中英兩國的作戰計劃,英緬第1師撤往西線的普羅美,與其他英軍共同布防保証東線同古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側翼安全,並掩護第5軍主力南下。但是第1師撤往西線后不僅沒有積極配合,反而准備繼續撤退。此時第5軍另外兩個師也一直等待英軍運輸車輛未能及時趕到。第200師隻能孤軍奮戰,眼看彈盡糧絕。在此形勢下,保衛同古既無可能,也無實際意義,為保存遠征軍實力,第200師於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
同古保衛戰是緬甸防御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日軍最多的一次戰斗。第200師在不利形勢下掩護英緬軍順利撤退,為遠征軍后續部隊集結贏得時間,並確保師主力安全轉移。駐印英軍總司令韋唯爾和駐緬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盛贊:“同古中國軍隊英勇善戰”。
(來源:光明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