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圖集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地位尷尬,安全存疑?——“共享經濟”下的私廚引發監管困局
“別人家的廚房”總有享不盡的美味,可當這些美味真的端上你的餐桌,這條美食供應鏈背后卻有不少尷尬。
近期,國內私廚類平台“覓食”“領廚”“回家吃飯”等備受關注,有人質疑私人廚房既然具有盈利性質,應具備食品經營許可証和營業執照。但目前,對私廚的監管定位仍不明確,處於監管的“中間地帶”。
私人廚房鼓起了主婦的“荷包”
私人廚房,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共享經濟盛行后,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將私人的空閑資源置換些貼補家用的“零花錢”,甚至變成創業的渠道。
家住溫州的王小姐是一名家庭主婦,平日的時間都專心用於研究美食。“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拿手美食。”王小姐說,自己母親祖傳的秘制鴨舌,吃過的親朋好友都贊不絕口。
於是,王小姐和母親一起在網上當起“私廚”。鴨舌、魚豆腐、鹵牛肉干……店鋪裡賣的全是溫州特色,秘制鴨舌更是銷量與口碑雙豐收。
“不僅掙錢補貼了家用,還能結交不少熱愛廚藝的朋友。”王小姐說,“其實就是一種共享經濟,我有閑置的資源,你又有需求,何樂而不為。”
通過這樣的平台,不少擁有一門廚藝的年輕人也找到了自己的奮斗方向。大學生徐小姐也嗅到了自己的創業良機,通過出售手工蛋糕和餅干,慢慢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據私廚類APP“覓食”聯合創始人樂晨光介紹:“在私廚平台上,有家庭主婦、退休阿姨、美食熱愛者分享廚藝,通過這樣的共享,他們或是補貼家用,或是選擇創業,是多元化美食市場的補充。”
新《食品安全法》下私人廚房仍是“第三類”
私人廚房,廚藝共享,讓許多想吃地方美味的吃貨們嘗到了鮮。不同於“淘點點”“餓了麼”等電商平台的純商家入駐,“覓食”“領廚”“回家吃飯”上的商戶都是私人廚房。
據介紹,僅“覓食”平台日均訂單可達3000多單。一邊是良好的市場反應,而另一邊是政策滯后的監管尷尬。樂晨光表示,私人廚房到底歸為餐飲單位、食品攤販,還是“第三類”,尚不明確。
浙江政法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巫瓊妮認為:“餐飲單位的營業需要食品經營許可証和營業執照,食品攤販則不需要‘雙証’。而網上私人廚房的多方要素都表明其既不同於餐飲單位,又優於食品攤販,屬於監管的‘中間地帶’。”
即將在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証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証。
“雖然有了新《食品安全法》,但是此次對網絡食品銷售的規范主要是針對商家入駐的電商平台。”巫瓊妮表示。
據了解,一個多月前,杭州市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曾對“覓食”發出責令改正通知書。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像這種情況並不多,況且涉及一家較大的互聯網企業,目前我們隻能做到這個程度,讓其整改。”
“共享經濟”式商業引發監管困局
“互聯網+”成為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模板。不過,由於共享經濟還屬新興事物,許多制度的更新都落后於“互聯網+”的發展速度。
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私人廚房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何去何從?一位相關人士表示:“鼓勵創新,並不是說創新出現監管問題就需要一刀切,我們得給這些創新一些‘容忍度’,作出監管創新。”
“作為企業,我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能做到最好。”樂晨光表示,“覓食”已有一套自己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除了要求注冊的私廚提供健康証並出示有效體檢証明和身份信息外,每一份食品有‘美食保’的保險,出現問題就可賠付。”
“保障食品安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施策。”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沈雲雲說,“企業的責任心、利益平衡與監管部門的制度創新都必不可少。”
有關人士建議,“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它正利用自身優勢在傳統領域中打開一個缺口,而活水的涌入,正試圖改變固有的市場格局。然而,新事物的成長,從不是一帆風順,它需要適當包容,更需要科學監管。(記者張璇)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