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不“后”,殺敵前線
雁翎隊只是其一。“地道戰、庄稼漢,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擊敵人,共產黨帶領民兵挖藏身洞同日偽軍周旋。到1944年冬,冀中抗戰地道已經超過了1.25萬公裡。后來聶榮臻元帥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麻雀戰等各地各種戰術層出不窮,日軍沒有一天不在流血。
(資料圖)白洋澱抗戰紀念館
敵后抗日根據地組合而成的人民戰爭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寫的《華北的治安戰》一書中記道“我方有的部隊因無戒備而突進,被手執大刀的敵人奇襲、包圍而陷於苦戰”,侵華日軍自己也不得不去承認日軍佔領區“幾乎都有共軍活動,民心多傾向共產黨”。
讓我們重溫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書中寫下的那段話,”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侮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能團結起來,共同對敵。”
敵后根據地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絕不是也不可能僅僅通過部隊在幾次大規模的會戰中取得。積小勝為大勝,由量變引起質變,正是抗日持久戰的精髓。頻繁的襲擊讓侵華日軍永不愈合的傷口持續失血,每天各地一個個微不足道的勝利,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成為日益堅強的抵抗者。每個擊斃十幾名、幾名,甚至一名日軍的難以記錄的小的戰斗,卻由於其無處不在、頻繁的發生,竟然在不知不覺中造成日、偽軍的大量傷亡。
類似白洋澱的雁翎隊,八路軍在華北組織人民打了無數游擊戰,把侵略軍圍困在少數城市,讓敵佔區每一個村庄都成為日軍的前線而不是后方。共產黨組織起千萬個如同白洋澱獵戶的民眾,他們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實踐者,是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的英雄。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敵后抗日撬動的戰爭格局也有著更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的敵后戰場,到戰略相持階段的1941年挑起中國抗日戰爭的重擔,上升為主戰場,軍民作戰形式融運動戰、陣地戰和游擊戰於一體,這一機動靈活、獨具中國特色的反攻形態,迫使侵華日軍無法再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派往太平洋戰場,中國軍民殲滅了大量日軍有生力量,一方面挫敗了日本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野心,另一方面也給予盟國反法西斯戰爭巨大支持。
(資料圖)白洋澱抗戰紀念館
尋訪中,我們查詢到了一個八路墳的故事。在安新縣最北端的小村於庄,路邊有一排墳頭,當地稱它們“八路墳”。 那是1941年麥收前,八路軍冀中九分區24團被日軍包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危急時刻,20多名戰士吸引了敵人的注意,掩護大部隊突出重圍。此次戰斗有13人犧牲。由於下葬時沒有立碑,13人中隻有一個人留下了名字,“八路墳”也變成了一個地名。但即便是當地縣志,也沒有記錄下這場戰斗。因為,類似這樣的戰斗太多了,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共產黨、八路軍領導的抗日軍民,也每天都在犧牲。正是這樣的戰斗和這樣的犧牲,讓日寇自踏入華北就陷入了泥沼,退不得,進步得,而不退不進就是遲早等死。這也注定了他們的敗局。
如同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闡述的,世界其他國家要認識到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大局的貢獻。他在文中明言,世界欠著中國的“戰爭債”,並強調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未被講述的二戰當中偉大的故事之一。
所以說,小小的白洋澱抗戰,是抗戰根據地的一個剪影,是共產黨抗日中流砥柱的明証。無數個白洋澱,決定了二戰東方戰場的最終結局。中國的抗日戰爭和共產黨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理應被歷史永遠銘記。尋訪很短,但這片水泊中所孕育出的偉大人民戰爭的磅礡之勢和軍民同仇敵愾的抗戰精神在時隔多年后依然令人澎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之際,讓我們遙向蘆葦叢密深處雁翎隊的英雄們和所有奮起抗戰之民眾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