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孫雲帆、苑蘇文)華裔數學家張益唐近日受清華大學邀請,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偉倫樓報告廳,以“我的數學人生”為主題發表演講。演講還沒開始,可容納三百余名觀眾的報告廳早已座無虛席,連走廊和后門也擠滿了觀眾。
年屆60的張益唐個子不高,帶著一副普通的方框眼鏡,表情總是謙遜而柔和,演講時風趣幽默。
這個看起來有些內向的數學家,腦子裡思考的問題卻很“瘋狂”。2013年5月,他在國際頂級刊物《數學年刊》發表論文,在不依賴未經証明推論的前提下,為困擾數學界上百年的難題“孿生素數猜想”找到了突破。
張益唐出生於1955年,父親是清華大學的教師,但他幼時由於家中變故而被迫在外婆家,那邊的家人普遍文化不高。
張益唐稱自己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並不重視知識”的環境裡。“別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耍,我總是喜歡飢不擇食地翻看舅舅、姨媽留在家中的各種書籍。”他說。
據張益唐回憶,8歲時,他用外婆給的零用錢買到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第八冊--數學。書裡面,有兩個世界級的數學問題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一個是“任何一個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嗎?”,即“哥德巴赫猜想”﹔另一個就是費爾曼定理,至今他還記得書中最后一段的內容:“看來這個問題還要留給未來的數學家解決,讀者們努力吧。”
當時的張益唐肯定沒有想到,“未來的數學家”就是自己,更沒有想到,自己能在和這兩大難題並列的“孿生素數猜想”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攻讀完研究生后,1986年,張益唐來到了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在那裡,他聽從別人建議,從解析數論轉到代數幾何方向,這是一個讓他感到后悔的選擇。
張益唐跟著美國的導師研究代數幾何,但兩人后來在學術上有了分歧。他指出,這位導師研究的是經典的代數幾何,技巧性很強,與自己想要研究的內容並不一樣,所以在美國讀博的幾年,自己幾乎都是在自學。
由於最終的論文沒有獲得導師的支持,博士畢業后六、七年,張益唐沒能找到穩定的研究工作,他隻能借住在朋友家裡,四處在餐館打工。
2001年,張益唐在重量級數學刊物《杜克數學》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黎曼假設”的文章。當時他所任教大學的系主任,曾証明出“四色定理”的世界級數學大師凱尼斯·阿佩爾對張益唐評價極高。
“有人說我發表文章少,(你)也不見得(發表)比我多,有的人在系裡教課也不好。”他咧嘴笑笑,表示已經不再糾結。
2005年,受一篇論文啟發,張益唐開始全力研究世界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並在某個“被靈感擊中”的日子,取得了突破。
對於靈感出現的時刻,張益唐認為,其實沒必要將其“神化”。“這個靈感是真的,但是它是很長很長時間的積累。”
那是在2012年7月,正在朋友家做客的張益唐突然想到,如果限制一下某些條件,或許能夠讓証明的難度大大減弱。隨后,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投稿給了《數學年刊》,僅僅三周該論文就被審核發表,創下了《數學年刊》創刊130年來最快接受論文的紀錄。
《數學年刊》審稿人亨裡克·艾溫尼高度評價說:“這項研究是一流的,作者成功証明了一個關於素數分布的裡程碑式的定理。”
一年后,張益唐的7000萬對素數對已被數學家用計算機技術縮小到246,越來越接近最終孿生素數猜想。
“有人問我如果你出不來,是不是覺得一生就毀掉了?我覺得沒什麼,我活得好好的。”對於“老來成名”,張益唐說,自己很“淡定”。
他說,“我這人不懂世故,上次跟我在新罕布爾大學的同事這樣說,他覺得我是在‘得了便宜賣乖’。”成名后,面對很多盛情難卻的場合,他會想到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記裡的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