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如何過“七夕”:女孩拜織女求巧 吃應節食品巧果

2015年08月20日05: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舊時如何過“七夕”:女孩拜織女求巧 吃應節食品巧果

舊時如何過“七夕”:女孩拜織女求巧吃應節食品巧果

資料圖片:多國青年七夕體驗漢服婚禮 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七夕”。民俗學者王娟介紹,“七夕”最早是女孩子的節日,還有其他很多稱謂,比如“乞巧節”、“女兒節”等等,“除了女孩兒要拜織女求巧,民間還會有一系列帶有佔卜性質的游戲,比如‘蛛網乞巧’、‘浮針試巧’等等,曾經還會供奉‘磨喝樂’”。

  女孩“浮針求巧” 舉行帶佔卜性質的游戲

  “七夕”節俗由來已久。據公開資料顯示,“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已經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后,一系列與“乞巧”有關的習俗逐漸形成。

  “比較典型的,有‘蛛網乞巧’、‘浮針求巧’等等,很多很多。”王娟笑著說,僅以“浮針求巧”為例,便有很多講究,“女孩們會提前一天把一盆水放在院子裡,翌日水面會有浮塵。這時,女孩可以把針放進去,等太陽出來后觀察針在水中的投影”。

  王娟表示,這個習俗的用意是祈求心靈手巧,“假如針的投影是一些很漂亮的曲線,那麼‘浮針’的女孩子就會認為求到了‘巧’,反之就是失敗了”。與之類似,民間還衍生出了“種生乞巧”以及一系列佔卜性質的游戲。

  “最初參與‘乞巧’的,男女都有。女孩子主要是拜織女求巧,后來逐漸演變為偏重女性參與的節日。”王娟指出,古時七夕還會有一些競技類的活動,評選出手巧的女孩,“也等於一種自我展示”。

  “乞巧”盛行還曾招致宋代一些儒家學者的反對,認為其有傷風化。王娟表示,宋代以后,由於程朱理學的盛行等原因,不少相關習俗都停止了。

  民間供奉“磨喝樂” 吃應節食品“巧果”

  時間推移至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的活動變得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人們大概從七月初一便開始置辦乞巧物品。當是時,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熱鬧非常。

  而這時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據稱,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除此之外,王娟說,舊時民間還會供奉“磨喝樂”,“這個名字是音譯。最初是七夕節兒童玩物,舊時小泥偶,性質有些類似‘兔兒爺’”。

  “磨喝樂”形象多為身著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蓮花的喜樂童子形象。唐宋時期極為盛行,每年七月七日,開封不少街市均售賣這種泥偶。稍晚,“磨喝樂”便不再只是小土偶了,而是越做越精致,大小、姿態不一。

  “那時官府也會供奉‘磨喝樂’,一做便是成套的。數量不等,有時是二十多個,有時則是三十多個。”王娟介紹,此時的“磨喝樂”材質也從泥土變為瓷質、金銀,甚至會成為行賄的物品,“因為太過奢靡浮夸,還曾遭到官府禁止”。上官雲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