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8日電(記者劉杰)“兒子,大芸長得咋樣?今天有沒有老鄉過來學習?”雖然身在烏魯木齊,82歲高齡的劉銘庭卻時刻惦記著遠在幾千裡外的試驗田,每天都給兒子打電話詢問情況。
自1957年大學畢業進入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劉銘庭就開始了在沙漠中的科研生涯。“當時,在浩瀚的荒漠中,我見到了敢於和風沙、鹽鹼奮力抗爭的紅柳,受到極大震撼,由此與紅柳結緣,從認識到種植再到利用紅柳,至今已有40多年。”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經過不斷探索,劉銘庭將紅柳的育種、產苗量由每畝5萬株提高到50萬株,比當時國際最好水平高出6倍。
當時,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策勒縣、於田縣備受風沙襲擾,生態脆弱、農業生產落后、農民生活水平低,一些村民被風沙逼得不得已離開故鄉。為此,劉銘庭發明了利用山洪沖刷紅柳種子播種繁育紅柳的辦法,並在流沙地、重度鹽鹼地引洪水灌溉大面積恢復和發展了檉柳灌木林,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紅柳成林才有防治風沙的威力,人群集結才能跟大自然抗衡,”通過數十年的努力,劉銘庭與策勒、皮山、於田縣的干部群眾一道,將數百萬畝紅柳栽種在廣袤的沙漠邊沿。經過科學治理,策勒縣的綠洲面積增加了四分之一,沙漠后退了7公裡,不毛之地綠意漸多,原來無法耕種的地方又變成了肥沃的土地。
1993年退休后,舍不得離開沙漠,更舍不得離開各族村民的劉銘庭選擇留在於田縣,並把妻子、兒子帶到於田,在於田安了家,除了推廣紅柳固沙、恢復生態的技術,還教當地群眾種植紅柳大芸。
大芸學名肉蓯蓉,在海內外藥材市場供不應求。一畝大芸可收入4000至8000元。如今,於田縣紅柳大芸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最高畝產可達200公斤以上,人均每年增收數千元,昔日因沙漠入侵掙扎在貧困線的各族村民家家收入可觀,不少種植大戶還蓋起新房、買了汽車。
村民的日子好過了,劉銘庭卻依舊忙得停不下來,82歲的他還要騎著電動車去田裡勞作。“近幾年梭梭大芸的價格遠高於紅柳大芸,我們的試驗項目還在繼續,摸索出梭梭大芸的高產種植方式可能還需要兩年時間,或許到那個時候我就可以真正退休了。”沙漠植樹40年,劉銘庭似乎還意猶未盡。
記者從自治區林業部門了解到,近年來,新疆通過實施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沙化草原治理及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積達690萬畝以上,初步建成以綠洲內部農田林網、綠洲外緣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天然荒漠林和山區天然林為主體的“立體綠色屏障”,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良性循環發展。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