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尖“點”出好硯石

2015年08月13日08:3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腳尖“點”出好硯石

  中國的文人閑情博雅,喜歡文玩,已經成為了歷史的文化傳統。尤在至今非遠的明清兩朝,能工巧匠們應運而生,巧思杰作,令人趨之若鹜,留下了許多佳話。這些能工巧匠,如制壺的供春,作玉的子崗,造硯的顧二娘,皆一時之名手。時至今日,對於他們留存下來的作品,雖然我們看得見,有時也摸得著,但對於他們的真實情況,卻往往如霧裡看花,難說其詳。

  前時讀《湖社月刊》影印合訂本,見辛未年(1931年)金潛庵寫一短文《清顧二娘制鳳硯》,並配有顧二娘制鳳硯的拓片,注明藏品為金潛庵所藏,甚奇之。

  金潛庵者,即金開藩(1895—1946年),號蔭湖,祖籍浙江吳興。北京繪畫界師爺級人物金城的長子。他工書善畫,能承家學。1926年9月金城去世后,在其入室弟子陳緣督(梅湖)的提議下,由金開藩繼承父志,會同其父的其他弟子惠孝同(拓湖)、趙夢朱(明湖)、陳少梅(升湖)、李五湖等,在金城故居錢糧胡同14號組織畫會,即湖社。《湖社月刊》即該畫會的刊物,由金開藩主辦。金城是當代鑒賞家王世襄的親娘舅,所以金開藩是王世襄的表兄。

  “清顧二娘制鳳硯”

  金潛庵的短文《清顧二娘制鳳硯》曰:“清顧德麟,蘇州人,琢硯自然古雅,名重於世。媳鄒氏能傳其藝,尤工辨石,人稱顧二娘。非端老坑佳,不肯奏刀。其辨石之法,以腳尖點石即能知之。其藝之精,可想故﹔其所制硯,藝林寶之。”(《湖社月刊》第47冊,總768頁,天津古籍出版社。)

  這段文字很重要,讓我們知道了以下三點:其一,顧二娘是蘇州琢硯名師顧德麟的兒媳,本姓鄒。其二,顧二娘不僅是琢硯高手,而且尤其擅長辨別端石材質的優劣。她辨石的方法有點兒邪乎———“以腳尖點石即能知之”。到底是用耳朵聽,還是用眼睛看?就含糊不清了。其三,“非端老坑佳,(她)不肯奏刀。”這一條,對於后人鑒定顧二娘硯台的真偽,的確是能派上用場的。

  金潛庵的資料來源可見民國趙汝珍著《古玩指南》一書,雲:“顧二娘,德麟子婦,姓鄒氏。傳德麟之藝,以制硯稱,非端溪老坑佳石不肯奏刀,其辨石之法以鞋尖點之即能知之。”又:“顧德麟,蘇州人,號顧道人。工琢硯,自然古雅,名重於世。德麟死,藝傳於子,子不壽,媳鄒氏傳其業,尤工辨石,所稱顧二娘者是也。”而《古玩指南》的資料,顯然來源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出版的《吳門補乘》,所說內容亦大同小異。

  再看金開藩所藏的這方顧二娘鳳硯的拓片:鳳首在上,鳳羽招展,構思巧妙,十分華美。有藏家楷書記事鐫刻於背面,落款則在硯台的側面,四字篆書“顧二娘造”。

  又見《湖社月刊》第48冊、總790頁載“清顧二娘制鳳硯”拓片照片,注明系張岱杉先生的藏品。張弧(1875—1937年),原名毓源,字岱杉、戴三,別號超觀。浙江省紹興府蕭山縣人,晚清及民國政治人物。

  張岱杉所藏的顧二娘鳳硯,鳳首也在硯台的上方,鳳羽猶如游手擁抱著硯池,而在硯池的中央,鐫刻的落款是六字篆書“吳門顧二娘造”。從字體上看,與金開藩所藏的鳳硯,風格極相似,應該是出自同一手。硯底有多字,有“莘田研銘”、“黃任”等,可知是清初文人黃任的舊藏。

  “清顧二娘蕉月硯”

  《湖社月刊》所刊以上兩方“清顧二娘制鳳硯”,今已不知花落誰家。但,莘田黃任這個歷史人物,確是我們后人了解顧二娘真實背影的重要窗口。而且,有關顧二娘的歷史資料,也大多是出自黃任的詩文之中。

  黃任(1683-1759年),字莘田,號香草齋、十硯齋、十硯先生,福建永福人。善詩,工書,臨池之余尤嗜硯。曾任官廣東肇慶府四會縣,兼知高要事,勤於吏事,有能聲。高要縣為宋代端州所在,以端溪石著稱。所藏佳石多付吳門顧二娘手琢,自為題銘,品其甲乙。其詩秀韻獨絕,細膩溫柔,為世所稱。

  黃任生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辭世的時間是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而顧二娘與黃任是同時期的人,且早於黃任辭世,所以我們大致可以判斷顧二娘生活在康雍乾這一時期,即,清初向清中期過渡時期。

  黃任是來到蘇州以后才認識顧二娘的,隨后他們成為了朋友。黃任寫給顧二娘一首詩流傳很廣。詩雲:“一寸干將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初西。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十裡溪。”黃任還將此詩刻於硯背,以作紀念,並名此硯為青花硯。清人林在峨在《硯史》中曾予著錄。大文人袁枚也在《隨園詩話》中載此詩。顧二娘死后,黃有詩吊之,中有名句雲:“誰傾幾點梨花雨,一洒泉台顧二娘。”

  黃任當年所藏的顧二娘手琢端硯到底有多少?沒人說得清楚。今天的人們鑒定顧二娘硯台的真偽,其標准器就是黃任舊藏的“清顧二娘蕉月硯”,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硯系長方形端石,高2.0公分,縱14公分,橫9.6公分,色青黑泛紫。硯面鑿凹池為月形,並雕二枝蕉葉交錯掩映其上。硯背淺浮雕老僧坐蒲團抱膝讀經像,隸書詩銘:“危坐覺蒲團,不是逃禪醉,片石舊精魂,三生成妙諦,秋月印曇心,春雲凝道氣,抱膝默無言,誰解西來意。莘田黃任。”下款:“吳門顧二娘制”。右下鈐有“黃氏珍藏”章。

  當代作家張中行先生(1909—2006年)也是愛硯成癖,對顧二娘念念不忘。

  1976年張中行住蘇州,有一次路過閶門,追憶起顧二娘,便走進了巷子。於是寫了《顧二娘》:“沿街左右看,出南口是金門,覺得一掠而過禮太薄,小工藝作坊絕跡了,顧二娘的故居自然更找不到。幸而巷中間靠東面有個井,大青石蓋頂,石上有四個圓孔(依北京習慣應名四眼井),容貌還很古,如果它的生年不晚於清初,那就可以推知,顧二娘是常到這裡汲水的。如果晚於清初,那就發思古之幽情,隻能幽到‘曾在此巷住,曾在此巷走’,一井擴大為全巷,渺茫多了。我是希望不晚於清初的,因為曾謅《蘇州記游》雜詩,其中一首是:‘又入閶門信步行,專諸巷口日初生,雕龍妙手知何處,故井空余洗硯情。’如果井是乾、嘉年間物,第四句以及其中的‘情’就無法安排,那韻事就成為憾事了。”此文收錄在他的《負暄續話》一書中。

(來源:人民政協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