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不發500元大鈔:大額面值助推通貨膨脹

2015年08月11日06:51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原標題:中國為何不發500元大鈔:大額面值助推通貨膨脹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截至目前,中國共發行五套人民幣。第一套是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開始發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使用。當時最小面額是1元,最大面額是50000元。1955年3月,第二套人民幣發行。此次發行了人民幣硬幣,自此進入紙硬幣混合流通的時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0000元。第二套人民幣也是唯一出現過3元面值的一次。1999年10月1日,第五套人民幣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紙幣和5角、1角硬幣八個券種,取消了2元和2角,新增面額20元的紙幣。2005年8月31日,第五套人民幣第二版發行,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防偽措施比1999年版人民幣更好。

  “印鈔機”開動印刷新鈔會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對於有人提出的這個問題,孫立堅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兩者之間完全不搭界,發行新幣的同時,舊幣也在回收,兩者是一種互換,貨幣的流通總量不會發生變化。

  近年,網上不時傳出中國將發行500元或1000元大額紙幣的消息,雖然央行多次出面辟謠,但這類消息仍層出不窮。相比於世界其他主要貨幣,人民幣100元的最大面值確實較小,比如美元最大面值100美元(約合620元人民幣),歐元最大面值是500元(約合3400元人民幣),日元最大面值為10000元(約合500元人民幣),俄羅斯2006年開始發行新版面值為5000盧布(約合484元人民幣)的紙幣。

  郭田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發行大額人民幣有關方面確實討論過,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各方存有爭議。大額人民幣利於某些方面的使用,但是面值大會助推通貨膨脹預期。“中國畢竟中低收入者多,他們會覺得錢更不值錢了,這可能會激化社會矛盾,所以這種討論不了了之了。”孫立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果引發通脹預期,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理財觀念就會發生變化,容易造成經濟混亂。而且如今金融技術和支付手段日趨多樣化,除了儲備的便利性,大額現金交易越來越少。

  【環球時報駐美國、韓國、德國、南非特約特派記者 孫衛赤 張濤 青木 倪濤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郭媛丹】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