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好友相見都會施擁抱接吻禮
東干非遺傳承人拉·四花老人正在為新娘梳理頭發
烙鍋盔
東干人鼓勵生育,一般家庭都有四五個孩子。據統計,中亞東干人口已達14萬。
東干族非遺傳人祖·赫拉老人在做繡花鞋
陝西村的銀匠阿卜杜拉老人
新學年開學時孩子們為老師獻上鮮花
村前、門口聊天
用囫垍建屋,是最環保的建材。
以農耕、種植為主業
為客人表演陝西民謠
近期,我參加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組委會組織的專家、學者赴中亞調研團,對當地東干族非遺文化進行實地考察,拍攝了東干人的衣食住行、習俗禮儀,從另一種視角見証了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
當年在絲綢之路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楚河兩岸居住著約14萬東干人,他們以農耕、種植為主,牧業、狩獵為輔,至今保留著一些中國關中的傳統民俗,依然說著地道的陝西方言,他們居住的村庄被稱為“陝西村”。在這裡,能看到陝西十大怪中的八怪,即房子半邊蓋(廚房、院房)、面條像褲帶、烙饃像鍋蓋、姑娘不對外、辣子是道菜、帕帕頭上戴、碗盆難分開、凳子不坐蹲起來。東干人的語言還保留著清末時陝西的許多土語,例如把政府稱“衙門”、把警察稱“衙役”、把學校稱“學堂”以及稱總統為“皇上”、稱商店為“鋪子”、稱銀行為“錢庄子”、稱貨幣為“貼子”、把“簽名”叫“畫押”、把結過婚的婦女叫“婆娘”等等。他們的飲食禮儀有講究,大人、小孩分席,男女分席,長者坐上席。東干人信仰伊斯蘭教,大家都不酗酒,但每餐必定有茶,接待貴賓僅茶點就能上幾十樣,這叫48個點心碟子。日常生活的主食有蒸饃、鍋盔、菜盒、南瓜包子、地軟包子、拉條子、扯面、餃子、羊肉炒飯、雞蛋卷、甜糕和麻花。
東干人如何融入絲綢之路?我們以一種對文化的敬仰與尊重,用紀實攝影的方法記錄並予以展示。這是我們后來者的一種歷史責任。
(來源:光明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