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謠》:新的長城萬裡長

2015年08月09日04: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長城謠》:新的長城萬裡長

  “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裡長……”

  一曲《長城謠》,多少故園情。1937年,20歲的周小燕站在武漢街頭,第一次唱出這首深情的歌。這首《長城謠》由潘孑農作詞、劉雪庵作曲,“七七事變”后在上海創作,原本作為電影《關山萬裡》的插曲,后因為抗戰爆發,影片擱置未能拍攝。幸運的是,《長城謠》已被廣泛傳唱。次年,周小燕去法國留學途經新加坡,應百代唱片公司邀請,演唱灌制了《長城謠》唱片。一曲撥動心弦,僑胞們紛紛捐款、捐物,有的憤然回國參加抗戰。

  1995年,78歲的周小燕,站在長城垛口上,又一次放聲高歌《長城謠》。剛剛張口唱出“萬裡長城萬裡長”,就已淚流滿面。“當時的感慨沒法用語言說出來。抗戰時唱這首歌從心裡頭都害怕做亡國奴,那種心情……多少烈士希望看到今天的景象,都沒看到,包括我弟弟、我父母在內。而我能夠站在長城之上,看著遠景,很激動。現在說起來都非常激動。”周小燕回憶。

  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88歲的周小燕再次登台重唱《長城謠》。時至今日,《長城謠》依然是無數人心中最美的旋律。

  一曲《長城謠》為何如此動人?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王瑞看來,“從作品本身來講,這首歌曲之所以能在當時廣泛流傳並產生很大影響,很重要的一點是,它的載體是長城。”

  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不僅具有文化的、歷史的、軍事的、經濟的意義,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筑起一個新的長城,不僅僅是物的長城,更是精神的長城。”王瑞說,《長城謠》介於群眾歌曲和藝術歌曲之間,歌曲本身很簡單,屬於分節歌,一段四句,四段歌詞,在旋律的反復中娓娓道來。帶有敘事的方式,又與抒情相結合,歌詞凝練雅致,而又通俗曉暢,易於傳唱。

  “你看,從第一段贊美土地肥沃,遍地黃金,少有災禍,到新的長城萬裡長,那是團結一致抗戰的長城,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長城,全曲的意境和精神力量渾然而出。”講到這裡,王瑞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來。

  王瑞告訴記者,劉雪庵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作曲家,1930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從蕭友梅、黃自,是黃自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是一位有著深厚愛國情懷的專業作曲家,創作了包括《流亡三部曲》在內的大量愛國歌曲,發出了長歌當哭、殞身不恤的戰斗號角。

  “打動人心的好歌一定會永遠傳唱下去。”王瑞說,“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長城謠》號召人們團結一致,筑起新的萬裡長城。今天這個時代,更需要這樣的長城精神來凝聚力量,共筑中國夢。”

  (本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