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懸壺濟世老字號

2015年08月08日02:1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百年懸壺濟世老字號

  新竹市北門街一帶是新竹市發展最早的區域,曾經的商業繁榮、人潮涌動,可以說是新竹市最燦爛的一顆星,當地許多人仍然習慣親切地簡稱北門街為“大街”。然而,今天的北門街,雖然仍然保留著曾經的許多老行業、當地小吃、傳統技藝行業,但繁榮已不再。

  不過,沒落並沒有讓這裡一些傳統商號關門,他們堅守著古老的理念和手藝,演繹著他們不希望消失的不老故事。

  在新竹市北門街10號,有一家叫“杏春德記”中藥房,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藥房主人姓溫。據當地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溫家原籍山西太原,后來遷移到了福建平和,再后來又遷到了台灣苗栗通宵一帶,清朝后期到了新竹北門街定居。

  溫家會經營中藥材,應該源於16世紀溫陳養。溫家后代第十八世的溫昌宗和弟弟溫昌成,從清朝末期就開設了杏春中藥行,在全盛時期,營業范圍最北到基隆,往南可以到台中的大甲、清水,業務十分鼎盛。哥哥溫昌宗,在日本殖民時期曾擔任過新竹州藥業組合長,其后人目前繼續經營杏春中藥行。而弟弟溫昌成的兒子溫金湖,在大約1933年時,另外創立了杏春湖記,其子溫天來在1950年把“湖記”改為“德記”,主持杏春德記30多年。杏春德記還立了一條規矩:遇到貧家不僅施藥,還贈米,提出“善行救濟”,受此善者在當地頗多,也因此,“杏春德記”在當地有“懸壺濟世”美名與口碑。

  現在“杏春德記”的主任是已經銀發斑白的溫彭碧蓮女士,他是溫天來的太太。溫彭碧蓮說,她19歲嫁到溫家,開始學習打理中藥行裡的大小事宜。從凡事不解的小學徒做起,認識藥材、藥理、磨藥、切藥,每天工作經常超過12小時,工作繁瑣、工時夜場,十分辛苦,因此也讓她成為藥房的最佳女主角。對上門抓藥的病人或家屬,她都會親切地詢問病情,甚至家庭生活狀況,長年累月,許多人一代代傳承,從小孩時代就隨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過這裡,長大后,也就循著習慣帶著自己孩子回到“杏春德記”中藥行來,一睹那充滿中藥味道、充滿人情的老字號風採。這樣的做法已經成了當地很多老人和家庭回憶過去歲月的一種紀念方式。

  溫彭碧蓮老人說,眼看著自己年紀大了,可能很快就干不了了,但是她會在交棒給晚輩后,繼續留在櫃台裡。她說,她想看到那些老主顧下一次來時告訴她,“家人身體好了!”(孫權)

(來源:人民政協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