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推薦
目前的少林寺商業化帶有非常明顯的主動性,捐助和宗教精神本身的特色弱化,商業買賣噱頭炒作的特色強化。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舉報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連帶著,少林寺的商業化也再度被詬病。那麼,從經濟學角度看,少林寺的商業化是對是錯?
事實上,宗教一直處於競爭之中。它們的教義、生活方式一直是依據信眾的喜好改變的。不管是以經營為目的的企業,還是寺廟、教堂等,其本身都內涵著迎合受眾需求的功能。正如不同的企業生產不同的產品面向不同的消費者群體,不同生活方式的宗教,吸引的信徒會不一樣。
首先從產權角度來看,寺廟道觀教堂等,是沒有明晰的私人產權的。以少林寺為例,政府擁有少林寺產業的70%產權,使得從經濟學意義上少林寺的基本產權身份界定就十分模糊,這不利於少林寺建立正常的公司自治系統。在這樣的機制下,少林寺目前的商業化模式很難有長遠的規范化的發展。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消費者主權,意思是消費者通過用鈔票投票來決定企業的興衰存亡。消費者對產品投票,是不管產品生產者是誰的,也不管生產者是賺是賠。消費者隻忠於自己的消費偏好。在消費者無情的投票下,優秀的企業勝出。但消費者的偏好是經常改變的,企業很難長期充當優勝者。
寺廟道觀等不同於企業,是精神生產機構,如果需要進行商業經營,那麼其首先的消費者——它們的捐助者將能夠決定其興衰。其實,捐助無外乎是一種精神產品的消費。那些存續時間長的機構,至少有兩個特點:一是有一個高效的自治系統來保証成員嚴格依據消費者的偏好行為﹔二是迎合的是消費者長期的、基本的需求。這些看起來是公共產權的機構,其存續發展的決定人恰恰在捐助者。這些機構的成員只是消費者意願的執行者。
釋永信曾說:“中國人可以引進迪士尼,為什麼國外就不能引進少林寺?文化走出去是件很體面的事。”這句話本身並不錯,但是用來為少林寺現在的商業化辯護卻顯得有些牽強。
作為企業主體,是主動迎合人們一時的需求,但是,由於這些需求是多變的,所以企業今日興盛明天衰敗很正常。而迎合長期、基本精神需求的機構,其行為特征應該帶有很強的被動性,應當能夠體現捐助者的意願。
然而目前的少林寺商業化則不同,其帶有非常明顯的主動性,捐助和宗教精神本身的特色弱化,商業買賣噱頭炒作的特色強化。少林寺正在逐漸向企業轉變,注重於人們短時的、多變的需求,比如娛樂性的武術。相反,少林寺最原生態的“禪宗祖庭”的稱號,卻已經少有人關注。
政要明星的到訪、各式武術宣傳使得表面上看起來少林寺很有面子,但其實這種面子娛樂性太強。這樣的商業化也使得少林寺品牌一時風光,如果少林寺要以背離宗教基本需求作為商業化轉型的起點,本身就已經喪失了其核心競爭力。
□鄧新華(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
(來源:新京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