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專家李賢玉晉升女將軍 曾是黑龍江理科狀元

2015年08月04日07:25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原標題:導彈專家李賢玉晉升女將軍 曾是黑龍江理科狀元

  二炮女導彈專家李賢玉為建設強大的信息化戰略導彈部隊做出了突出貢獻。閆麗濤攝

  【環球軍事報道】據二炮政治部機關報《火箭兵報》報道,7月6日上午,第二炮兵宣布中央軍委命令大會暨晉升將官軍銜儀式在京舉行。唐國慶、陳平華由少將軍銜晉升為中將軍銜。汪利平、畢永軍、卓凌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張金成由專業技術大校軍銜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李賢玉由大校軍銜改為專業技術大校軍銜並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此番二炮部隊晉升的五名少將(專業技術少將)中,最受關注的是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的李賢玉。李賢玉是二炮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總工程師,被稱為“二炮女導彈專家”。她也成為繼生物危害防控女專家、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后,今夏又一名新晉女將軍。

  公開報道顯示,李賢玉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朝鮮族,1982年摘得黑龍江省高考理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無線電物理專業,后保送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參軍入伍來到二炮部隊,其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曾被第二炮兵首長稱贊“能頂好幾個導彈旅長”。李賢玉屢次獲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是全軍優秀科技拔尖人才培養對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新聞延伸:二炮女導彈專家李賢玉 為戰略導彈部隊編織“中國劍網”

  人們常說,戰爭讓女人走開。她卻說:戰爭讓女人走來。“在高科技時代,智力使男女在戰場上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作為女人,我不希望打仗,但作為軍人,我必須為打仗做准備。”

  上世紀90年代初,從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朝鮮族女生李賢玉,入伍來到第二炮兵。23年來,她為建設強大的信息化戰略導彈部隊做出了突出貢獻,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

  48歲的李賢玉現在是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總工程師,一個看起來文弱的知性女性,讓人很難與戰略導彈聯系在一起。她說:“我只是有幸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是新軍事變革為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是二炮的快速發展給我提供了實現理想的平台。沒有國家和軍隊的發展,就沒有我自己的發展。”

  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朝鮮族知識分子家庭的李賢玉從小聰明好學,17歲時,成為黑龍江省高考理科“狀元”,進入北京大學無線電物理專業。

  1990年7月,李賢玉碩士研究生畢業時,正值大學生的留學熱、經商熱。面臨著未來的職業選擇,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隨導師去看望二炮部隊的一位老領導。老者對她說:“像你這樣掌握高新知識的年輕人,如果能到導彈部隊工作,一定會大有作為的。”其實當時,她想象不出能為導彈事業做點什麼,只是很單純地希望找個能做事的地方。既然到二炮部隊能做事,她便報名入了伍。

  入伍第一年,李賢玉被安排到一個基層部隊通信連鍛煉。和女兵一樣,每天隊列訓練、站崗放哨、話務值班。這裡,沒有想象的高科技,簡陋的機房,電話是話務班戰士人工接轉,指揮方式也還是“口口相傳”的模式,基本上沒有先進的通訊手段。李賢玉有點茫然:就憑這些老“古董”,哪有信息化的用武之地?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使用了一系列精確制導武器,信息技術展現了巨大的威力,揭開了信息化戰爭的序幕。從基層部隊回到二炮裝備研究院的李賢玉深感,傳統戰爭手段正成為過去,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新戰爭形態正在出現。中國軍隊轉型和大發展的時期也即將來臨。

  這場戰爭,和新軍事變革,讓李賢玉留在了軍營,走向了戰場。當時,中國軍隊信息化建設還處於初始階段,二炮部隊作戰指揮還沿用著“口令式”的“靶場模式”,指揮控制信息化程度很低。第二炮兵決定籌建第一套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在這次戰略導彈部隊信息化建設的破冰之旅中,26歲的李賢玉成為科研團隊裡年齡最小的技術人員。

  二炮首長動員時說,你們就是二炮部隊信息化建設的開路先鋒,要探索出一條符合二炮實際的信息化之路。“我聽了后,真是很激動,慶幸自己能成為這個先鋒隊的一員。”李賢玉說。

  幾年的努力,指揮自動化系統基本成型。1995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6支利劍,驚天搗海。京畿一隅的“中軍帳”裡,千裡戰場,盡收眼底。一位軍委首長握著李賢玉的手,連說三個“不簡單”。

  此役大捷,開創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信息化建設先河,成為全軍的“標志工程”,在多次重大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李賢玉自己也獲記三等功。

  世紀之初,伊拉克戰爭爆發,信息化作戰的威力,再次讓世人震驚。

  2003年,多種型號常規導彈列裝二炮部隊,但由於不同型號導彈採用不同體制的指揮控制系統,相互間聯不上、通不了,難以形成整體作戰能力。一次演習,幾套指揮系統“一個型號一個樣”,指揮員守著高技術裝備,卻隻能“通信靠吼、指揮靠手”。

  受領某機動指揮系統研制攻關任務,剛剛擔任某研究所總工程師的李賢玉作為技術負責人披挂上陣。

  那段時間,各型導彈的發射控制命令、作戰指揮流程等信息,紛繁交錯在李賢玉的腦海裡。她帶人走遍導彈軍營、發射陣地,與官兵摸爬滾打在一起,反復論証,找准需求。

  一次,為了調研一組數據,李賢玉在西北戈壁灘上一呆就是半個月,條件艱苦,沒法洗澡,蚊虫叮咬,渾身是包,直至收集到有效數據才離開。

  奮戰一千多個日夜,不同型號常規導彈作戰指揮的“方言”被統一成“普通話”,李賢玉又專門選擇復雜惡劣環境做試驗。大雪封山,呵氣成冰,她帶領科研團隊進駐塞外深山3個多月,連續進行了20多次試驗調試。

  2006年,在全軍某重大軍事演習中,李賢玉帶著最新成果進行“戰場”檢驗。“中軍帳”裡,指揮員輕點鼠標,多支導彈旅、多種型號武器裝備在同一作戰指令下同時行動,對預定目標實施火力打擊。第二炮兵首長贊嘆:“能把這麼多系統‘統’起來,真是了不起!別看一個弱女子,能頂咱們好幾個導彈旅長。”

  任務結束,李賢玉榮立二等功。這套系統,破解了制約戰斗力建設的“瓶頸”問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從事科研30多年的裝備研究院院長成躍,對此深有感觸:“這是戰略導彈部隊作戰指揮系統建設的‘一個裡程碑’,推動了戰斗力建設的跨越發展。”

  身高不足1.6米,卻讓人從她單薄的身軀中感受到一種堅韌的力量﹔溫文爾雅的面容下,讓人看得到她內心的堅強。她不僅是能攻克難關的科研“領頭雁”,更是敢打必勝的“突擊手”。

  這是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歷史上參加人數最多、武器型號最全的一次導彈火力突擊演練。

  那年盛夏,東南擺兵,西北布陣,在跨越近萬裡的“戰場”上,數十支發射分隊縱橫馳騁,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首次展現威力,異地同令、神劍合璧,對預定目標實施多波次火力突擊。

  百箭齊射,全域懾戰。為戰略導彈部隊精心編織“中國劍網”的,正是李賢玉。

  早在世紀之初,全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研制啟動,李賢玉擔任該系統總師組成員和第二炮兵分系統副總師。

  前后6年,李賢玉帶領科研團隊奔波在艱難的“織網”征途上。上百次下部隊、鑽山溝、進陣地,收集整理上萬組數據信息,融入全軍體系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終於建成戰略導彈部隊的“中國劍網”,成為全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完成,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3年來,李賢玉身居斗室,心裡裝著的卻是“能打仗、打勝仗”的大事。

  信息化是高端技術的博弈,核心技術買不來,單純模仿走不遠,依賴引進行不通。2007年,李賢玉率先提出丟掉“拐棍”,自主研發指揮信息系統軟件。領導覺得難度很大,有些為難﹔基層用順手了,也不願創新﹔身邊還有不少人說她“出風頭”。倔強的李賢玉認准了一條路,就會堅持走下去。她力排眾議,刻苦攻關,歷時3年,終於成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指揮信息系統。

  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政委楊傳鬆說,這是推動戰略導彈部隊信息化建設的偉大工程。(完)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