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一場奇跡。”當一個小女孩問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她的父親這樣回答道。
這位父親是卡爾·薩根,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還有句名言:“我們都是星塵。”
星塵可不只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語,它們非常微小,半徑小於0.1微米。它們如帷幕般隔開我們與星體,吸收著特定波長的輻射,制造著奇妙的景觀,是人類通往宇宙起源與演化奧秘的一扇門。
最近,天文學家給這扇“門”拍了“寫真”,還用上了“潮爆全球”的3D技術。
據《新科學家》雜志網站7月13日報道,這份銀河系星際塵埃三維圖由8億顆恆星的數據構成,是同類圖像中規模最大的一幅,覆蓋了四分之三的天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算得上是銀河系的“自拍照”。
這可不是啥鏡頭都能搞定的,天文學家直接用上了位於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an-STARRS)。被拍攝對象也不需嘟嘴鼓腮仰角45度,而是大大方方正對鏡頭。放眼望去,浩渺銀河中的塵埃,有著彩虹一般的漸變色彩。“外行”看見這景象美麗非凡,“內行”卻深知這美麗大有用處。
通過分析銀河系中星際塵埃的分布狀況,天文學家能更加准確地拼湊出銀河系的結構,了解其旋臂形成的原理。銀河系棒是否貫穿了整個星系?銀河系圓盤有多厚?也許都能在這張“自拍”中找到答案。
根據目前的科學理論,發生在130億年前的大爆炸產生了氫、氦、痕量的鋰和鈹等輕元素。隨后在燃燒的恆星核心上和核心內,又形成了構成我們世界的一些較重的元素。這些元素正是搭上星際塵埃的“順風車”,才最終來到這顆蔚藍色的小小星球。
所以,天文學家還指望通過這張三維“自拍”了解恆星的誕生情況。
“星星出生”過程簡直“萌翻了”。現有恆星周圍形成的氣泡會向太空“吹出”粒子風,將附近的氣體和塵埃“擠入”一個空心球中,並在外殼形成更致密的材料,一顆新的恆星由此誕生。此次的星塵圖像“清楚地揭示了圍繞在獵戶座A和獵戶座B周圍的氣泡形狀。”負責繪制工作的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格雷戈裡·格林激動地舉例道。
既然星際塵埃這麼有用,遠觀當然不能滿足科學家們內心飽脹的渴望。他們甚至很早就開始了“狩獵”計劃,意圖捕捉星塵。
因為星際塵埃在恆星核心形成並被拋入太空后,依然攜帶著“星生兒”的出生信息,特定元素的同位素比例會有些許不同。天文學家們便認為,去太空“抓”幾隻真正的星際塵埃很有必要。
十多年前,美國宇航局派出“星塵號”探測器,它的任務是在探測懷爾德2號彗星的途中,順便捕捉來自慧發的塵埃,以及星際塵埃的微粒。去年8月,科學家們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對這些星際塵埃的研究成果。通過這些“原始無偏見”的樣品,人們就能夠找出究竟我們的太陽系同銀河中其他星球是否有元素差異以及相差多少。
“讓我們吃驚的是,每一顆微粒彼此之間都極為不同。”研究者之一韋斯特法爾說。這7顆微粒實在是太珍貴了,天文學家們不敢貿然行動。為了追溯這7位“天外來客”的來源,韋斯特法爾團隊正在人造的塵埃顆粒上熟悉同位素分析技術的操作。“我們必須要非常小心。”他說,“我們在仿制品上練習,練習,再練習!”
我們是誰?來自何處又將去往何方?也許絢爛的星塵3D圖和“星塵號”帶回的珍寶並不能回答這些永恆的問題,但是它們為人類探索之路邁出了一步又一步。
多年前的某一天,卡爾·薩根向年幼的女兒解釋關於死亡的問題。“這一刻,你活著。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他說,“你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呼吸著空氣,喝著水,享受著最近的那顆恆星的溫暖。你的DNA世代相傳——回溯到更久遠的時空,從宇宙的尺度來說,你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組成你的細胞的所有元素,都誕生於一顆恆星的熔爐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