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追記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南大街街道吊橋路社區原黨委書記許巧珍
本報記者 薛海燕 通訊員 陸明華
一位居住在常州鬧市區古運河邊的84歲老人,在她病重彌留之際,心裡牽挂的仍是社區的工作和慰問貧困戶、殘疾人家庭的事,她沒給家人留下一句話就安詳地走了。出殯那天,千人送行。她就是第一代全國勞動模范、居民多次寫聯名信連續留任5屆的“小巷總理”,也是掏光自己腰包的“賠本書記”、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南大街街道吊橋路社區原黨委書記許巧珍。
記者日前前往常州,探訪許巧珍生前居住地,試圖走近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
甘當小巷的“清潔工”
許巧珍是當地國棉二廠落紗工,曾創造一天110袋紗不斷頭的全國最高紀錄。1994年退休后,許巧珍開始在常州東頭村社區擔任社區書記、主任,這個“小巷總理”一做就是21年。
“我是黨的小丫頭,我要把這一切都回報給黨,回報給社區居民。”2015年1月底,因癌症不得不住院的日子裡,她還在病床上用手機短信指導社區工作。即使在彌留之際,她嘴裡仍不時地擠出幾句話來:“東頭村和吳家場兩個社區剛剛合並為吊橋路社區,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理順;黨組織交給我的很多事情我還沒來得及做……”就這樣,許巧珍在服務群眾第一線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東頭村是個老城區,有不少老平房區,弱勢群體多,基礎設施陳舊,衛生狀況差,治安環境不理想。許巧珍擔任東頭村社區書記后,深入到居民家中,聽民意、察民情,首先從大家反響強烈的環境臟亂差整治入手。白天,她忙於社區事務;晚上,就當起“清潔工”,掏陰溝、清雜物。
她還發動社區居民一起做,借來三輪車,每天運十多車垃圾。有個樓道裡雜物堆積多年,許巧珍上門,居民撂下話:要打掃你自己來。她二話不說,抱起臟籮筐就打掃。
社區干事謝塔莎說,2005年的大年三十下午,有一戶居民說廁所堵了,找不到人,許巧珍二話不說,拿著工具就在化糞池裡干了2個小時才疏通。“許書記,那麼臟的活你也下得去手?”許巧珍笑笑:“我在車間時通陰溝是出了名的。”
在許巧珍的巧手打理下,社區治理得井井有條,成了全市文明示范區。
常州最老的“月光族”
從1994年到2015年,許巧珍在從事社區工作的21年中,把在社區工作得到的收入,全都用在了幫助社區居民上。
每年大年初一,許巧珍會帶著社區干部給貧困居民發送慰問品。每年重陽節,是許巧珍最重視的節日,她會給全社區800名60歲以上老人每人准備一塊重陽糕、一隻平安果和一份長壽面。她還專門組織8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吃長壽宴;組織為社區義務服務的居民外出旅游,激勵他們奉獻的熱情。
多年來,社區裡的老人都收到過許巧珍送的禮品,有的是衣服,有的是糧油,有的是現金。這些費用,用的都是許巧珍自己的錢。每次給社區困難戶捐款時,她從不留名,有時還對家人“說謊”,明明捐了3000元,卻說隻捐了100元。2015年春節前,中華全國總工會給她送來一筆慰問金,許巧珍原封未動,又添了幾千元,交給社區干部代病重的她為困難居民購置年貨。老人去世后,在整理遺物時,家人又發現了一張5600元的收據,這是她住院前為困難戶買衣服鞋子的費用。
有人開玩笑說許巧珍是“常州最老的‘月光族’”,她卻說,我還有一份退休工資呢!然而,記者在許巧珍的家裡看到,她一個澡盆用了20多年;梳妝台和梳妝鏡都是當年結婚時的嫁妝……
為民解憂的“知心人”
許巧珍常說,“居民的事無小事,居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我會想方設法解決的”。東頭村社區1300多戶居民,許巧珍走遍了每家每戶,像親戚一樣和大家打招呼、拉家常,家家情況了如指掌。
老紅軍家屬羅惠彬孤身一人,許巧珍如親人般照顧她,天冷了送上新毛衣,得知她穿不慣買來的鞋,又一針一線做出幾雙單鞋、棉鞋送給她。80多歲的閔詠玉老人孤身一人住閣樓,上下樓不便,生活困難,許巧珍常提著禮物上門探望,幫他打理家務……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她用自己多年踐行的“多用心想、多用情感、多動嘴說、多跑腿干”的工作法,把排憂解難工作做到了居民的心窩裡。
東頭村社區有1300多戶人家,老年人近1000人。許巧珍不僅僅給社區裡貧困人群物質上的溫暖,還關心著社區老人們的精神世界。她說過:“我自己就是老人,我懂老人的心情。”
為豐富老人生活,社區先后成立了老人健身操隊、歌詠隊、舞蹈隊等,表演他們自編自演的節目;為有才藝的老人舉辦時裝制作、毛衣編織、繪畫書法、剪紙藝術和盆景盆花等展示;開辦市民學校,講授健康營養知識,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等。
嚴以律己的“帶頭人”
與許巧珍共事9年的居委會副主任何娟說,許巧珍對工作要求高,但是她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自己永遠做得最好。每天早上7:30,第一個開辦公室門的必定是她;社區勞動,沖在最前面的肯定是80多歲高齡的她;逢年過節,值班堅守在崗位的人也是她。
“許書記給我們定下規矩,上班要少待在辦公室,聯系居民盡量不用電話,而必須深入到他們中間去,直接上門。”曾與許巧珍共事過3年的萬蘇萍說,辦公室電話費每月不能超過10元,用許書記的話來說:“我們一次上門,勝過10個電話。”萬蘇萍當時不理解這種做法,現在想來,其實是卡住了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風。
許巧珍居住地離東頭村辦公點來回有5公裡,不管刮風下雨,還是節假日,幾乎在每天清晨,許巧珍都提前一小時到社區,忙著安排當天要辦的事。
許巧珍老伴殷澤民10多年前因腦中風癱瘓在家,每天匆忙料理完老伴后,她又風塵仆仆地趕往社區。許巧珍小女兒殷建亞說,媽媽始終保持著粗茶淡飯、生活儉朴的作風,平時買衣服、買鞋子都是揀便宜的買,“我們都不敢給她買衣服,因為一旦買了她就要追問價格,一聽說超過200元就要我們去退掉”。
每當社區居委會和黨組織換屆時,街道黨工委考慮到許巧珍年紀已大,不打算再提名她為社區書記,讓她從繁瑣的社區工作中走出來,好好保養身體,安享晚年。消息傳出后,很多社區黨員和居民群眾都不答應,聯名請願希望許巧珍繼續留任。針對這一情況,上級黨組織找許巧珍談話時,她笑著說:“服從組織聽群眾,如果我們的社區黨員還是選我做書記,我就堅決干下去。”就這樣,許巧珍同志被社區居民和黨員先后5次挽留,成為“最老書記”。
許巧珍是一名普通的社區書記,卻將最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當中,用敬業“延伸”她的生命長度,用奉獻“拓展”她的生命寬度,用人品“構筑”她的生命厚度。
斯人已逝,風范永存。燭光雖弱,點亮人心。她心系群眾、扎根社區、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廣大黨員群眾中樹起了一座豐碑。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