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7月20日電(記者桂娟)中國國家級非遺古琴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吳文光近日在洛陽龍門博物館首次向公眾展出了他的書畫作品,200余幅臨古、琴樂、詩文等書畫藝術作品,流露著他“書中有琴、琴中有書”的人生體驗。
為了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拓展知識結構,早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時,吳文光師從溥雪齋先生學習書法,在書畫領域先后受教益於沈草農、樊伯炎、藍玉崧、王世襄等前輩。在研習晉唐宋明帖學的基礎之上,又涉獵了甲骨、金文、篆隸、漢簡、章草、魏碑諸領域。
連日來,這一名為“琴心墨象”的書畫展及古琴表演,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吳派傳人、琴友和古琴愛好者前來觀看。
吳文光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人對古琴、書畫等中國傳統藝術產生興趣,呼吁社會更多地關注中國古典音樂如何與世界接軌。
年近古稀的吳文光出生於古琴音樂世家,父親吳景略先生是琴壇一代宗師、虞山吳派創始人。吳文光4歲習書、10歲學琴,於中國音樂學院畢業后,曾師從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研習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留學美國,在威斯裡昂大學獲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中青年琴家。
在學習中國古代音樂史時,導師楊蔭瀏常說,中國古代音樂史不能成為“啞巴”音樂史,希望有古琴專長的吳文光能夠挖掘、整理古代曲譜,用打譜重建中國古代音樂的實際音響。
在楊蔭瀏的鼓勵下,吳文光致力於中國現存最早的琴譜專集——明代寧王朱權《神奇秘譜》(1425年)的研究和打譜工作。
《神奇秘譜》包含曲目豐富,有些指法難以識解,況且其中不無刊誤。如何勘誤、如何詮釋其內涵、如何將沒有節奏標識的曲譜彈奏出來?吳文光一干就是25年。
經過不懈努力,吳文光將《神奇秘譜》的64首曲譜一一打出,成為明代以來中國人中整套完成《神奇秘譜》打譜工作的“第一人”,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琴曲庫和古代音樂文獻,並被列為文化部重點科研項目。
通過錄音和演出,一大批“謎”一樣的琴譜成為了實際的音響,古譜活了起來,由他打譜並經他演奏后重新被賦予生命力的主要琴曲有:《幽蘭》《樵歌》《烏夜啼》《離騷》《秋鴻》《大胡笳》《小胡笳》《列子御風》《關雎》等。
在古琴演奏中,吳文光秉承虞山吳派以氣韻見長的風格,他早期錄制的唱片《瀟湘水雲》曾獲得中國唱片社金唱片獎。近年他灌制了《流水》《陽春》《古琴大師吳氏》《琴統搴英》《列子御風》等唱片,並出版有其父子兩代人的打譜作品《虞山吳氏琴譜》。
近年來,吳文光常常為中國古樂的現狀感到困惑,過去一百多年間,西洋音樂的引進極大地壓縮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生存空間,如何能使傳統的古琴音樂與現代的表現形式銜接起來,這成為吳文光近年來的研究課題。
“琴曲大部分是線性音樂,音量小、不便彈奏快速的音階式曲調及和聲,大多是古調獨彈,雖有自身特點,但存在與世界現代音樂形式、技法的某種非兼容性,這形成了與現代通用音樂語言的距離及其在向世界介紹和傳播上的困難。”吳文光說。
獨樂樂亦需眾樂樂。作為一位職業音樂家,不能讓古琴音樂僅僅停留在“獨樂樂”的狀況,他想將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導向現代,讓古琴與現代的音樂技術融合起來,恢復民族音樂的話語權,從而探索古琴音樂與世界接軌之路。
經過前輩幾代人的努力,琴曲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曲庫,如何讓這些樂曲形成多版本的表現形式和立體格局,擺脫樂器的限制,釋放更多的能量?對此,吳文光採用了中西融通的方法揭示古琴音樂的深層結構和語境,嘗試用鋼琴、提琴、木管等樂器以完形的方式演奏琴曲,讓琴曲表現形式多元化,整合了單聲與多聲、獨奏與合奏。
目前,吳文光已釋編了幾十首古琴曲,部分曲目已經由音樂學院學生樂隊試奏成功,但尚需社會進一步關注,籌集經費,把作品推向社會,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天使殘年詮古樂,寧無事業奏膚公。”“琴心墨象”書畫展覽中,吳文光用狂草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一表心跡。
“在有生之年裡我將繼續釋編古曲。”吳文光說,“我學習過中國古典音樂,也學習過西方音樂,尋找東西方音樂的互換通道,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
“現在社會上學習古琴的人越來越多了,古琴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看到,古琴能夠為中國文化插上翅膀,飛向世界各地。”吳文光說。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