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7月19日電(記者馮源)《四庫全書》成書時的7部鈔本如今隻余4部,在江南唯有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記者從杭州出版社獲悉,歷經十年的努力,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影印出版工作業已告竣。
在杭州出版社的會議室裡,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分別安放在16隻大書櫃中,共1559冊,累計重約5噸重。全書篇幅採用大16開本,選用優質的木漿紙印制,翻開一冊,前人抄錄時的工整小楷躍然紙上。
《四庫全書》共收錄圖書3461種,79309卷,薈萃了清乾隆中期以前的中國歷代主要典籍。當時共抄錄了7部,分藏於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北京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閣、沈陽文溯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其中,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及藏書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毀,文源閣及藏書則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付之一炬。
文瀾閣《四庫全書》也險遭滅頂,經浙江文化界三次補抄才保存至今。1861年,太平軍攻破杭州,當時的著名藏書家丁申和丁丙兄弟發現《四庫全書》流散后,先是設法收集,后又組織補抄。1882年,文瀾閣重修完成,丁氏兄弟基本補完的《四庫全書》回閣保存。1915年,浙江省圖書館館長錢恂繼續補抄,因當年為乙卯年稱“乙卯補抄”。1923年,著名書法家、版本學家張宗祥發起第三次補抄,因當年為癸亥年稱“癸亥補鈔”。
經過三次補抄后,劫后重生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具備了獨特的文獻價值。從數量上看,它共有36917冊,比原頒的35990冊多出近千冊,從內容上看,它彌補了原本中漏抄的部分,並恢復了清廷對原文的篡改,三次補抄來源是當時全國藏書的精華,有的還優於《四庫全書》原本的底本。故此,文瀾閣《四庫全書》稱得上是集結浙江幾代學人心力的“百衲本”。
因此,在日軍1937年12月24日侵佔杭州后,日方就於次年2月22日派人來杭州,尋找它的下落。所幸的是,文瀾閣《四庫全書》在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陳訓慈的組織下,已經隨浙江大學師生一路西遷,輾轉五省最后到達重慶,直到抗戰勝利后,於1946年7月5日才重返杭州。
2004年5月,杭州出版社與浙江圖書館簽署了共同合作整理出版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協議。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數碼翻拍,文瀾閣《四庫全書》全部拍成了數字照片,制成了美觀而存真的影印件。2006年2月22日,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經部開機印刷,但因經費不足幾經曲折,最終集合了政府部門、出版界和民間的力量才得以完成。
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工作歷時十年,累計投資4300余萬元,其中有3000萬元由綠城集團出資。杭州出版集團董事長徐海榮回顧說:“這正如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命運,也是在官方和民間的合力下才得以保存至今。我們的努力也是在延續前輩文化人的‘四庫情緣’。”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