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豆俊杰 本報記者 王強
暑假來臨,不少電視台針對青少年群體推出各類綜藝節目。
近日,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金水路小學教師紀鵬發現,很多學生在看湖南衛視一檔趣味代際對抗益智節目——《好好學吧》,一些孩子已經到了“著迷”的程度。
據了解,這檔節目兩個多月前就開播了,播出時間安排在每周日至周四晚七點半到八點的黃金時段。為此,“娛樂立台”的湖南衛視緩播了各種武俠、肥皂劇。
其實,《好好學吧》只是給風頭正勁的益智類節目又燒了一把火,《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天才知道》《中華好詩詞》等一批益智類節目風靡已久。各大電視台為何紛紛推出益智節目?益智節目如何真正做到寓教於樂?
益智節目給教育帶來哪些思考
在一般人印象中,成年人的知識面更廣﹔但在特定條件下,成年人也有可能會被小學生難倒。這種反差成了《好好學吧》的一大看點。
《好好學吧》延續了益智節目“一對多”的對抗方式,挑戰者面對6名小學生與1名中學生組成的守擂方。守擂方是相對固定的團隊,不像《一站到底》那樣,每次都是一個人。並且出現了普通人對抗明星、明星對抗明星的節目形式。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天心中學校長李亮認為:“站在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與其說《好好學吧》是一檔益智節目,不如說是一門趣味橫生的社會公共課程。”
在李亮看來,不論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實施教育,其內在邏輯都是相通的,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主動並愉悅地去獲取知識,是《好好學吧》給教育工作者的啟發。
紀鵬表示,《好好學吧》創造了一個活潑、輕鬆、幽默、競技的學習氛圍,比較接地氣。但是反觀當下的校園課程,則設計得比較保守,過於嚴肅。課程設計借鑒《好好學吧》的模式應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些學校將節目視頻選作教學課件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總體來看,益智節目通過有趣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對教育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河北電視台台長馬來順表示,《中華好詩詞》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詩詞熱”。比如在某論壇上,以該節目為主題,形成了一個詩詞愛好者群體,他們共同探討詩詞話題,相互切磋詩詞技藝,玩詩詞小游戲。一些學校還將節目視頻選作了教學課件。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曾表示:“該節目創辦的初衷,是在電視節目歌舞當家,‘泛娛樂化’背景下,能為中華文明傳承和推廣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該節目播出之后,也確實產生了很大影響,提筆忘字、錯字別字現象逐漸引起人們關注,不少人也因此對漢字書寫產生濃厚興趣,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書寫熱”。
陳志文分析指出,相對於純娛樂性的歌舞類節目而言,益智類節目在滿足人們娛樂需求的同時,還發揮著教育功能,有著傳承文化的作用,其存在有著積極意義。
益智節目別“過火”
“林則徐硝煙的地點是哪裡?”“聯合國成立於哪一年?”這樣的題目在益智節目中經常出現。
有網友就表示,選手的博學令人佩服,“但在互聯網時代,網上一搜即可找到答案,根本就沒有識記的必要”。
對此,陳志文認為,封閉性的題目有其存在價值,美國高考也是封閉化的題目,特別是對基本歷史史實的強調。“現在非封閉性的命題太多了,妖魔鬼怪太多了。”他說,自己比較反對開放性的命題方式。
針對一些觀眾對某些益智節目過度娛樂化的批評,陳志文表示,如果不娛樂就沒有人看了。但是,益智節目不同於普通娛樂節目,娛樂的同時還能起到“益智”作用,“這就很好,不能讓一個娛樂節目承擔太多東西,過於苟求它的益智效果或是給節目賦予太強的教育功能是沒有必要的”。
記者在採訪時也發現,輕鬆搞笑的節目形式、緊張的氣氛、巨大的懸念等,是益智節目吸引人的主要因素,大部分觀眾都是抱著一種娛樂心態在觀看益智節目。“《好好學吧》只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節目,就是娛樂大家的。”網友“火星人”說,“所以別那麼較真兒。”不過他也認為,這種節目在潛移默化中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雖然益智節目有很多娛樂成分,但陳志文同時表示,益智節目也不能單純為了吸引觀眾眼球而“玩得太過火了”。而且,這類節目應盡量避免出現知識性、常識性錯誤。
不過據記者了解,在某益智節目中就有選手指出,破釜沉舟是項羽與劉邦作戰過烏江時的典故,而實際上這個典故來源於項羽跟秦軍的一次戰斗。這個時候如果節目組不進行糾正,很容易誤導觀眾。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