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新聞中,如何清醒地圍觀

2015年07月16日02:34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逆轉”新聞中,如何清醒地圍觀

議論風生

  我們常常在圍觀他人的事情時有意無意會忽略一下常識,而對看起來違背常識的新聞也缺乏必要的警惕性。

  幾天前“男童誤鎖寶馬車內,年輕媽媽拒絕砸玻璃”的新聞又發生了驚天逆轉。據報道,這位年輕媽媽從頭到尾都沒說過不要砸車窗,甚至她自己和圍觀的路人都動手砸過,只是沒砸開。開鎖師傅來之前,她就已經砸過窗,參與救援的消防員也証實了這一說法。

  一位被全國網友批評“太狠心”的年輕媽媽終於洗脫了委屈,但回顧一下幾天前她被輿論炙烤的情形,卻令人五味雜陳。被炮轟被批評並不是網友的錯,輿論場裡,有些名車本身就是一個不被人待見的標簽,粗心父母將孩子遺留車中釀成悲劇的事情又不少見,再加上新聞中描述的“拒砸玻璃”的非典型舉動,這一切組合在一起,一個“沒腦子”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網友想不憤怒都難。

  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在一開始傳播的時候就偏離了事實,稱其為逆轉新聞並不恰當。就拿前幾天甚為驚悚的“剁餡剁塌陽台”的新聞來講,一住戶在陽台垮塌事發時正好在距陽台甚遠的客廳剁肉餡,結果一來二去就被解讀為“剁餡剁塌了陽台”。

  我們常常在圍觀他人的事情時有意無意會忽略一下常識,而對看起來違背常識的新聞也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一個“意志正常”的母親,面對孩子被困車中,一般情況下會比任何人都著急﹔而就算陽台質量再差,又怎會被發生在客廳的風吹草動震塌掉?

  某些時候,圍觀的“高度”並不是要求圍觀者一定要具備什麼樣的專業素養,而是能夠把自己的現實體驗植入進來。經驗不是一把萬能鑰匙,但一定程度上它也能輔助你判斷事情的真偽,切身感受的植入也未必能幫你完全看到真相,但在“人性相通”的某些普遍的俗事上,你和當事者的感受未必不同。

  當然,很多新聞總是發生驚天逆轉,是某些傳播首先破壞了輿論生態。尤其是在網絡社交媒體時代,泥沙俱下魚目混雜的各色信息奪人眼球,如果不想被它們忽悠,我們就要盡可能讓自己做一個“清醒”的圍觀者。一個清醒的圍觀者盡管做不到從方方面面考究事情的真偽,但最起碼不會順從自己簡單的情緒,不會任由虛假信息“引導”自己越走越遠。

  □陳方(媒體人)

(來源:新京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