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歸來》的改編真的成功嗎

2015年07月16日01:25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大聖歸來》的改編真的成功嗎

  《大聖歸來》趕上了一個“好檔期”,爛片當道,慘不忍睹,很多觀眾給予了該片較高的評價。在票房與口碑的鼓勵下,片方趁熱打鐵宣布將拍續集。對於該片的真實質量,《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有清醒的認識,“國人可能壓抑得太久,看到一個還湊合的東西,就過分褒獎”。在得到承認的時候不沾沾自喜,也不夸大其實,這會保証創作者在進行續集創作的時候,頭腦會更清晰、冷靜,更懂得怎麼揚長避短。

  《大聖歸來》的優點顯而易見:角色造型突出,抓住觀眾眼球﹔畫面在略顯刺激血腥的同時注重細節刻畫,令人對其技術水平刮目相看﹔高潮戲部分嚴格按照好萊塢標准推進——終極BOSS戰、淚點煽情、英雄主義烘托,讓觀眾產生儼然觀看一部美國動畫大片的感覺﹔此外,在創作上該片也算擺脫了《西游記》題材的呆板,和《西游降魔篇》大致可以歸類於同一個風格。

  在劇情與寓意方面,《大聖歸來》向上提升的空間還很大:以江流兒(小唐僧)為主視角展開的敘事,在前面的情節偏於童稚化,有些無聊與空洞,與后面的重口味場面也有失協調﹔電影的主題是飄忽、含糊的,看完之后並不明白它在說啥,屬於典型的技術質量高過故事質量的作品﹔過度依賴好萊塢經驗,太看重形式上的表現手法,對角色內心情感缺乏深度挖掘,原著精神丟失過量,讓《大聖歸來》在擁有視覺刺激之后,失去了文化共鳴。

  綜合來看,《大聖歸來》算是一次在及格分之上的經典改編,它解決了一直束縛經典改編的形式問題和技術桎梏,大膽的形象設計與比肩好萊塢的制作水准,能夠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大聖歸來》為國產片以后的經典改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和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它的成功與失敗之處,會提醒更多想借助IP實現創作與市場野心的從業者,在改編過程中,要分外注意——借鑒好萊塢重要,獨創性更重要。

  動畫大片制作目前已經不存在很高的技術壁壘,每一次技術方面的更新換代,都會在第一時間被共享到產業相關的各家公司。說白了就是隻要有錢有人,中國企業一樣會創造出和好萊塢同等質量的畫面,這也是為什麼好萊塢近年頻繁在中國尋找動畫片代工企業的原因。但國內電影從業者要明白,擁有了技術武器之后,並不等於真正掌握了電影創作的核心,隻有創作觀念也保持同等頻率的更新換代,用優質的故事創意來匹配一流的技術、技巧,才能拿出真正讓觀眾叫好的作品。

  《大聖歸來》創作者是了解當下市場環境的,他們知道,孫悟空的故事有著強大的魅力和市場號召力。《大聖歸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作的,並且是第一部把西游文化與好萊塢模式密切結合的電影。這將是以后經典改編的一個路線,甚至是唯一路線。

  但隻把誕生於傳統文化土壤中的神話巨著,簡單地撮合於好萊塢作品的形式與技術當中,隻能帶來暫時的榮耀。在皮囊方面掌握好萊塢的基本規律,這是無可指摘甚至值得大力鼓勵的,但獨創最重要。所謂的獨創,特指以下三個層面:電影符合中國觀眾的心理﹔經過時間洗練最終留下來的中國元素是什麼﹔如何讓這些元素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繼續熠熠生輝。

  眾所周知好萊塢電影的套路:個人英雄主義,家庭利益與國家利益一樣至高無上,追求大團圓式的結尾。那麼中國電影的套路是什麼,找不到答案之前,暫時使用好萊塢套路是可以的,但最終還是要摸索出本土化的電影創作模式。不管這個模式最終怎樣呈現出來,但我們評價它成不成功,必須要滿足這些條件:電影真的好看,故事真的有新意,作品有國際視野但骨子裡是中國特產,如此才值得我們自豪。

  (韓浩月)

(來源:京華時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