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旬女兵憶洛陽保衛戰:日軍放毒氣屠殺守城官兵

2015年07月14日10:53  來源:北京晨報
 
原標題:近九旬女兵憶洛陽保衛戰:日軍放毒氣屠殺守城官兵

近九旬女兵憶洛陽保衛戰:日軍放毒氣屠殺守城官兵

年近九旬女兵回憶慘烈洛陽保衛戰

  1942年,因老家飢荒,年僅15歲的張翠萍入伍,加入洛陽西工兵營救護訓練班。一天三操兩課,三個月后,她成為國民黨第15軍64師衛生隊的一名衛生員。轉眼70余年過去,當年的女兵張翠萍已經白發蒼蒼,身體還算硬朗,但耳背得厲害,“打仗時被炮火震壞了”。回憶起1944年洛陽保衛戰中的經歷,老人仍忍不住唏噓。

  【老兵檔案】

  張翠萍,女,1927年出生,河南省洛陽人。1942年因老家飢荒入伍,加入洛陽西工兵營的救護訓練班,三個月后進入國民黨第15軍64師衛生隊,當時是二等兵,在西工民營升為二等兵,1944年在靈寶大車隊為上等兵。

  1944年,張翠萍參加了洛陽保衛戰,九死一生爬出洛陽城。1945年抗戰勝利時,張翠萍所在部隊奉命進駐北平,親歷10月10日日軍在北平的投降儀式。退伍后,張翠萍的丈夫在京開了家診所,救治牲口,張翠萍給丈夫當助手。“文革”期間,張翠萍的丈夫去世,此后張翠萍獨自支撐家庭,不敢提起當兵的事。

張翠萍老人在家中向記者講述自己在抗戰中的親身經歷。

  【老兵經歷】

  日軍受阻 施放毒氣

  “那個年代還興小腳,我媽讓我裹腳,我不願意,他們說不裹嫁不出去,我說嫁不出去我就當兵去。”張翠萍沒想到,當初的一句氣話后來竟成了真,為了補貼家用,她果真入伍成了軍隊裡的一名衛生員。1944年5月,洛陽保衛戰開始的時候,張翠萍才17歲。

  老人回憶,那年牡丹花開的時候,日軍打到龍門,隨即龍門失守。5月7日,15軍軍長武庭麟受命統一指揮94師擔任洛陽之守備,15軍保衛洛陽外圍陣地,其中張翠萍所在的64師擔任西工區之守備。5月11日,敵人向64師駐守的西工區發動進攻,先后在下池、七裡河、興隆寨等地進行激烈的戰斗。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

  隨著戰局變化,64師又受命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苗溝、燒溝一帶。張翠萍告訴記者,邙山裡都是兩三丈深的地坑院,日軍坦克無法進入,投放炸彈也隻能炸到黃土,敵人打紅了眼,就開始投放毒氣。“有很多傷員失血過多,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死去,也有人被毒氣毒倒,我們也沒法治。既沒藥,也不知道該咋治,死了好多人。”張翠萍說。

  時隔多年,張翠萍至今還記得,那段時間下了好幾天的大雨,把窯洞都淹了,他們不斷把傷員轉移進洛陽城。張翠萍則隨軍隊到了洛陽城西北角關帝廟附近。老人清楚地記得,64師的參謀長王宇震,在前線犧牲后被抬到關帝廟,“抬回來的時候就已經沒氣了。”

  石獅子救了兩次命

  5月22日,國軍空軍空投了上峰手令,命令守軍固守洛陽。根據這一命令,守軍15軍軍長武廷麟命令除東西車站保持據點外,全軍主力撤入洛陽城內,與94師一同堅守城垣。當夜15軍各部陸續撤入城內。至此,洛陽城保衛戰進入白熱化的最后階段。

  張翠萍講述,她是白天隨衛生隊一起,舉著紅十字的旗幟從洛陽城的西門進了城。當天在城裡接送傷員時遇到敵軍轟炸,“警報‘嗚嗚’的聲音像哭了一樣,一會兒飛機就來投炸彈,一來就是一大幫,聲音特別大,耳朵嗡嗡的。城裡有漢奸給日軍打旗語,大的防空洞都炸塌了,活埋了好多人。開始逮住漢奸都是槍斃,后來恨得不行就活埋。”

  “轟炸的時候也沒地兒躲,我看到銀行旁邊有個石獅子,就躲在獅子肚子下面。”就這樣,老人躲過一劫。據老人的兒子講述,老人曾告訴他,自己小時候隨父親在城裡也遭遇過一次敵人投炸彈,父親當時就把她藏在石獅子下面,沒想到石獅子救了她兩次。不久前的洛陽老兵見面會上,老人還問來自洛陽的志願者,那銀行還在嗎。志願者回復她,銀行沒了,石獅子還在。

  老人回憶,那兩天城裡死傷無數,傷員因為沒有藥物治療不停哀嚎,活著的人也不好過,“吃口半生不熟的饃,喝口涼水,餓著肚子,也幾乎沒有睡覺。后來西邊城牆被打塌了,坦克開了進來,不過它隻能在主路上走,敵人隻能步行進小巷。我記得我們把窗戶都封上了,把房屋牆壁都打通,准備等著他們來打巷戰,爭取進來一批打死一批。”當時戰況之慘烈,就連女衛生員都發槍打巷戰。張翠萍老人記得自己領到的是中正式步槍,還有三顆手榴彈和一挂子彈,戰斗中敵人坦克上的機槍很凶,震得耳朵都疼。

張翠萍老人家還保留著當年繳獲的日軍行李箱。

  深夜踩著死人堆突圍

  守軍指揮官15軍軍長武廷麟在日軍已經攻入城內、指揮系統全被打亂的情況下,召集各師長在城東南隅開會,決定突圍。5月24日晚,64師自南門,65師自東門以北、94師在東門,各自分路突圍。

  老人年事已高,有些事情是她后人轉述的,而突圍出城的經歷,是老人握著記者的手,一字一句講的。“半夜以后,我們想從南門沖出去,但是門被日軍的坦克堵著。我們就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死人堆,爬上城牆。城牆有三層樓高,也得硬著頭皮往下跳,有的直接就摔死了。”講到這裡,老人有些哽咽,聲音變得沙啞起來。“我跳下城牆后就往護城河跑,護城河裡飄滿了人,一個個都大肚子,不能碰,一碰就爆炸了,臭著呢。”因此,張翠萍到現在都不願吃肉。

  張翠萍幸運地抱著一塊木頭渡過護城河,但護城河外,還有為了阻擋坦克挖的壕溝。“壕溝有兩人多深,兩人多寬,過了護城河的人都玩命地跑。我那時肚子又餓又疼,腳還被子彈打到,腫得厲害,心想這下非死不可了。我跑到溝裡一看,都是死人。我就在溝裡爬,想著要回家。”老人聲音顫抖著告訴記者,“溝裡有的地方給坦克修了簡易通道,一層土、一層人,都給填上了。我爬了幾回都爬不上去,后來看見有個人的衣裳角,我就拽著衣角爬了上去。沒想到竟然爬到了日本人的據點,敵人的坦克圍成一圈,炮口朝外,裡面點著馬燈。幸虧他們‘呼呼’地睡著了,我輕輕地繞過他們,爬回家去了,真是命大。”

  在那場戰斗中,張翠萍老人三處負傷。左臂上的那處傷,是在沒有任何醫療器械的情況下,她用右手將彈片硬摳了出來。此外,彈片還擦掉了她一塊頭皮。“血‘嘩’地一下就流下來了,當時沒有藥,我就在地上抓了一把大黃土糊上,再拿綁腿給兜住。”老人還指指右腳踝處的傷疤,說:“這也是子彈打的。”

這些是張翠萍夫婦為國民黨馬法五將軍馴馬時,馬法五給的大洋。

  【第70次敬禮】

  以勝利者身份見証日軍投降

  張翠萍於1942年與部隊醫官戴福祥結婚,二人共有7個子女,如今老人與最小的兒子居住在一起。

  張翠萍的兒子介紹說,父親戴福祥是守衛黃河部隊裡的少校醫官,從小在家中馴馬治馬,母親就做了父親的助手。隨部隊進入北平后,夫妻二人共同經營診所,“母親沒什麼文化,可父親寫的藥方,她都能看懂,把藥備好。”1949年,解放軍進城,毛主席的馬生病,很多人醫治無效,張翠萍配合丈夫使用中醫療法,把馬治好了。

  后來戴福祥進入動物園工作,張翠萍成了家庭主婦。特殊時期,張翠萍把所有証件和照片都燒毀了,但最終未能幸免,1969年丈夫腦溢血死亡。

  “那時大姐去大興插隊,二哥和二姐去東北建設兵團,大哥是普通工人,已經成家。他們都隻能顧得了自己,家裡就靠我母親一人。”張翠萍的兒子說,“母親特別能吃苦,為了養活我們,摔磚坯,做冰棍,當裝卸工扛煙包,還去燒鍋爐。改革開放后就賣菜、開小賣部,什麼能掙錢做什麼。”

  張翠萍的兒子說,母親一生坎坷,但也有過輝煌的時候,“她說她最光榮的是以勝利者的身份看到敵人投降。”張翠萍見証了1945年日軍在故宮太和殿的受降儀式。“那天天特別藍,我們發了新軍裝。儀式開始之后默哀,然后日軍簽字,把戰刀放在受降桌上,正式投降了。我們都歡呼起來,高呼萬歲。”老人激動地說。

  張翠萍老人為人低調,幾乎不提當年抗戰的事。直到2013年《大河報》舉行尋找抗戰老兵的活動,讓張翠萍的小兒子想到“小時候隱約知道父母是當過兵的,家裡的幾個銀元她說是為國民黨將領馬法五將軍馴馬時,馬法五給的大洋”,這才細細地問起。“她還念叨著回去看看那個石獅子呢,70多年沒回洛陽城了。我姥姥去世的時候,她直接回了村,都沒去洛陽城,怕想起當年的事難受。”

  【歷史回放】

  洛陽保衛戰牽制大量日軍

  1944年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七個年頭,太平洋戰場的連連失利,致使其海上補給線被切斷,日本急需開辟一條華北到東南亞的陸上交通線,遂於3月發動豫湘桂戰役。以豫西為戰場的河南會戰,是豫湘桂戰役的第一階段。

  5月5日開始的洛陽保衛戰持續21天,是河南會戰中最為慘烈的一仗,斃敵2萬余人的代價是中國軍隊陣亡軍官530人,士兵13339人,僅2000多人突圍。雖然洛陽最終被日軍佔領,但是,洛陽保衛戰牽制了大量日軍,使我方第55軍、第十戰區豫南挺進軍等部趁機向平漢鐵路南段實施襲擊,一度收復曾被日軍佔領的確山、漯河等地。6月2日,第一戰區主力、第八戰區一部發起反擊,將日軍逐至陝縣、洛寧、嵩縣、魯山一線,雙方開始進入對峙,直至會戰結束。正是洛陽保衛戰的開展,為這些地區的作戰提供了有利條件。

  【記者手記】

  勝利真的來之不易

  年近九旬的張翠萍老人耳背得厲害,即使趴在她耳邊說話,她還是聽不大清。70多年來,老人將往事埋在心裡,如今到了說出來的時候。她顯得很激動,緊緊握著記者的手,講到慘烈處,老人喘著粗氣,胸口不停起伏。特別是說到踩著尸體爬城牆、過護城河時,她的聲音一直顫抖著,還抹了抹眼淚,指著身上的幾處傷痕給記者看。

  老人的講述比較零散,家人還在一旁時時提醒,不過記者隨后查閱資料時發現,老人所述與資料完全相符。老人的兒子說,這幾年經常讓老人多回憶一下,有時老人半夜想起了什麼,也會把他叫過去講給他聽,生怕之后又忘了。採訪間隙,老人握著記者的手,親切地問:“今年多大了?家是哪裡的?”然后感嘆,“你們的生活多麼美好,我年輕時背著醫藥箱到處跑,背都駝了。”

  聽了老人的講述,記者非常驚訝當時條件的惡劣和戰爭的艱辛,與現在一些抗日神劇是完全不同的描述,勝利實在是來之不易。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又獨自養大幾個孩子,張翠萍老人的勇敢、堅強讓人敬佩。很難想象那瘦小的身軀下,有著一顆怎樣強大的心。(趙朋樂 賈悅/文 郝笑天/攝)

(來源:北京晨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