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申遺成功 為我國第48項世界遺產

2015年07月04日18:21  來源:中國僑網
 
原標題: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申遺成功 為我國第48項世界遺產

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申遺成功為我國第48項世界遺產

  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貴州省遵義播州海龍屯等三處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8項世界文化遺產,標志著貴州省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為貴州增添了一張歷史文化名片。

  據悉,此次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

  三處土司遺址中,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是土司的軍事城堡,其余兩個遺址是土司職級序列中不同等級土司的治所,三個遺址都處於多族群文化符合區域,反映土司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

  資料顯示,海龍屯土司遺址始建於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毀於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該遺址位於今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距遵義市主城區20公裡,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遺址區面積含遺產區和緩沖區共12.9平方公裡。

  海龍屯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海龍屯土司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捆綁列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3月,國家文物局審查確定土司遺址為中國2015年向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申報項目。

  “土司制度”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形成於宋代,繁榮於明代,崩潰於清代,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土司一職通常被授予西南少數民族的首領,可以世襲,但必須經過朝廷批准,而朝廷承認土司擁有高度的自治權。亦有“羈縻”一詞形容這種一方面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的籠絡方式,從唐代起,“羈縻”就成為朝廷針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核心政策。

  駐守龍岩山東麓海龍囤的楊氏家族並非少數民族,唐代末期,來自太原的楊氏家族因協助中央政府攻陷叛亂的南詔國,成為實際上播州的控制人,直至明代萬歷年間的末代土司楊應龍,其間經29代統治者、700余年。

  《明史》稱海龍囤“於諸險中為最”。如今尋訪海龍囤,仍能想象當年奉命“平播”的將領面對艱險關隘的慨嘆,“三十六步天梯”、“飛虎關”、“飛龍關”,只是聽聽名字便覺得背脊發涼。尤其“三十六步天梯”,是通向飛虎關的險道,共台階三十六級,每級高且寬,爬起來要手腳並用,更像攀登一塊塊粗大的岩石,階梯表面向外極度傾斜,遇到潮濕的天氣,難度翻倍,如果碰到雨雪,闖過飛虎關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設計不光加大登囤難度,以御強敵,更從心理上給敵手以震懾。

  以海龍囤為中心的軍事防御體系總體規劃上呈現出關堡星布、以點控面、縱深防御的特點,守衛的核心是王宮。而在從2012年展開的對海龍囤的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活動中,厘清楊應龍所建新王宮的格局、年代和性質,是主要的成果和突破之一。

  新王宮於平播之役時毀於大火,關於火燒新王宮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是破囤明軍所為,二是楊應龍自己點燃了大火。遺址已經荒草叢生、空曠如平地,唯一得見的是宮址地基的輪廓,還有1600年兵備道傅光宅為超度陣亡將士亡靈而建的海潮寺。但散落於地表的飾有精致蓮花的瓦當,從屋脊墜落的各種陶獸碎片,縱橫交錯的石質基礎充分表明囤內建筑恢弘瑰麗,錯落有致,器宇軒昂。(中新網生活頻道)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