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姜瀟、譚元斌、駱飛)北京時間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土司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4項世界文化遺產。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大會發言中說,“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以后,中國政府將恪守《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規定,繼續加強遺址保護、管理和監測工作,並將致力於改善遺產地民眾的生活,讓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
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此次聯合申報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土司”的行政與生活中心聚落遺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貴物証,見証了古代中國對多族群聚居地區管理和多元文化保護的獨特智慧,對全人類關注文化多樣性保護及族群間的交流與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童明康說,“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使生活在中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保護理念在中國更廣大區域和更多民族間得到傳播,中國政府在文化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肯定。
據了解,本次申報的三處遺址較少受到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干擾,真實保存了歷史時期廢毀后的遺存信息。此外,遺產地還珍藏有完整的土司家族族譜、碑石銘刻以及歷代地方志書,為土司制度在當地的興衰和土司城的營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信息。此次申報成功,更表明“土司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等方面,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國的一致認可。
然而,申遺成功,僅是起點,后續的管理保護還將面臨多方挑戰。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婁清認為:“近年來,一項遺址被發現后,旅游開發成了常見情況,保護與開發,成為一對永遠的矛盾。由於不夠專業,一些承接遺址的開發工作較為簡單粗放,旅游過程中損壞文物、亂刻亂畫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對文化遺產本身造成損害。”
“今天,重申報輕保護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三峽大學民族學院院長黃柏權提出,很多地方把申報作為一項政績工程,申報下來后,卻忽略了持續性的科學保護和管理,這項工作還需通過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來加強。
“各種市場運作和開發的前提,必須是在遵守文物法的相關規定下開展,這條紅線不能逾越。”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陳順祥還強調,要加強全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文化素養,讓更多人自覺投入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中來。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世界遺產公約》,為世界各國樹立了全新的遺產保護理念和法律准則。中國政府於1985年加入,至今已走過30年。近年來,我國在推進世界遺產的研究、保護、管理、監測等能力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首先,管理機構建設不斷加強,建立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開展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等。其次,管理體制逐步完善,各級文物部門不斷加強對轄區內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遺產所在地人民政府也都建立了專門機構,負責世界遺產的日常保護、管理、展示、監測等工作。最后,法律法規進一步健全,先后出台了《世界文化保護管理辦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咨詢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並結合工作實踐,出台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扭轉了我國尚無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專項法規所造成的被動局面。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