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中,山東形成了魯中、魯南、渤海、膠東、濱海五大根據地,另外還有40個縣組成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部分。在黨的領導下,山東軍民團結一心不怕犧牲、浴血奮戰,不但實現了民族獨立,而且加強了山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黨建等各方面的建設,對中國人民抗戰勝利起到了重大的戰略作用。
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7月7日,全球首個網上虛擬現實抗日戰爭紀念館——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即將開館,紀念館將通過全景式三維立體動態瀏覽技術,向全球網民實景再現山東抗日的豐功偉績、歷史貢獻。即日起,大眾網記者分赴山東抗日根據地,重走山東抗戰路,為廣大網民、讀者講述難以忘卻的山東抗日故事,線下線上同步探營網上山東抗戰紀念館的精彩亮點。
點擊進入專題
抗日名將趙登禹青年照
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前線(資料圖)
趙登禹紀念館內陳放著趙登禹曾經使用過的部分家具以及名畫師創作的連環畫
陳放在牡丹區檔案館內的兩枚喜峰口戰役紀念章
在趙登禹誕辰100周年時,萬福辦事處的潘庄聯合中學也更名為登禹中學
2006年,趙登禹的老家趙樓村改名為登禹社區
趙登禹同門師兄弟趙學禮的孫子趙鐵龍(左)向大眾網記者講述趙登禹的故事
重走抗戰路(18)
尋訪趙登禹故裡,兩枚紀念章再現大刀隊夜襲敵營
大眾網記者 張鵬
16歲千裡投軍,35歲時帶領大刀隊隊員夜襲敵營砍殺日軍500人,拿下了“九·一八”以來首次大捷。菏澤抗日名將趙登禹39歲時在保衛北平的南苑戰事中英勇犧牲。6月24日,大眾網記者來到趙登禹的老家——如今的菏澤市高新區萬福辦事處登禹社區趙樓村,在村裡、在登禹中學裡、在牡丹區檔案館裡、在趙登禹紀念館內,處處都流傳著將軍的故事。
13歲拜師習武,雙手可舉起200斤重物
趙登禹是今菏澤市高新區萬福辦事處登禹社區趙樓村人。他7歲進私塾讀書,13歲時拜名師習武,精通太極、八卦、少林等拳術,愛打抱不平,少年時期已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
趙鐵龍是趙登禹同門師兄弟趙學禮的孫子,小時候他就經常聽爺爺講起趙登禹的故事。趙登禹和趙學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們同進私塾讀書,還一同拜師學武。趙鐵龍告訴大眾網記者,趙登禹13歲那年,和趙學禮兩人拜朱樓村武術大師朱鳳軍為師學習武術,拜師后趙登禹農忙季節幫家人和師父做農活,農閑時節練武術,幾年如一日,刀槍棍棒便已樣樣精通,尤擅長刀法和拳術。
趙鐵龍說,夏天烈日炎炎,蚊虫橫飛,為了練好功夫,趙登禹晚上總是睡在凳子上。有一天,朱鳳軍想試一下趙登禹的膽量,問他敢不敢到村西一處新添的墳頭處打一回拳,趙登禹當即拍胸脯說了聲“敢”,提了一把刀就去了,在墳地旁一練就是半夜。第二天朱鳳軍到墳地一看,發現墳地周圍的地都被他踩實了。經過幾年苦練,趙登禹大有所成,雙手可輕鬆舉起兩百余斤的麻袋。
1914年春,剛滿16歲的趙登禹與趙學禮等人離開家鄉,踏上了千裡投軍的征途。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馮玉祥的16旅第1團第3營當了副兵。參軍后,武藝出眾的趙登禹很快被馮玉祥看中,當了隨身護兵。1930年,趙登禹隨馮玉祥參加了“中原大戰”,戰敗后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就是在任旅長期間,趙登禹打出了“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捷,史稱“喜峰口大捷”。
大刀隊夜襲敵營一戰成名,升任132師師長
在牡丹區檔案館內,大眾網記者見到了一個陳列在展覽櫃內的紅色小盒子,盒子隻有兩枚紀念獎章,風格相同,外圈均刻有“為民族爭生存而戰”、“陸軍第二十九軍”字樣。正面中間的銘文略有不同,一枚刻字“喜峰口羅文峪抗日戰役受傷紀念獎章”,另一枚刻有“喜峰口羅文峪抗日戰役紀念獎章”。背面中間橫刻有“民國二十二年三月九日”,下方豎刻“宋哲元贈”銘文。
對於這兩枚紀念獎章背后的故事,牡丹區檔案館館長郝遠進非常了解。他介紹,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喜峰口作為長城線上一個重要關口,對確保平津、華北安全至關重要。為阻敵人入侵,3月9日,趙登禹奉命率軍馳援喜峰口。當時敵我雙方進行了猛烈的交鋒,經過三天激戰,喜峰口幾度易手,但仍然沒有一方能佔據優勢,雙方均傷亡慘重,趙登禹的左腿也被炸傷。
趙登禹通過分析發現,硬拼肯定難以和精良裝備的日軍抗衡,他突發奇想用大刀隊夜襲敵營。“大刀隊每個人都背著一口4斤重的大刀,長柄、寬刃,十分利於劈殺。”郝遠進說,3月11日晚,趙登禹組織敢死隊,身背大刀和手榴彈夜襲日軍陣地,砍殺日軍500余人。“這次戰役,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喜峰口夜襲戰的勝利,使趙登禹和大刀隊名聲大振,作曲家麥新還以此寫了《大刀進行曲》,趙登禹也升任132師師長。
喜峰口羅文嶼戰役結束后,為了表彰大刀隊壯士和參與該戰役作戰的官兵,29軍軍長宋哲元特制作了這兩枚紀念獎章。郝遠進說,今年4月7日,趙登禹女兒趙學芬委托其堂侄趙建國將珍藏的這兩枚紀念章捐獻給了牡丹區檔案館。“這不僅是檔案館的大事,對菏澤來說也是值得紀念的。”
62幅連環畫展現將軍一生,英雄事跡流傳至今
然而,“七七事變”后僅20天,趙登禹便在保衛北平的南苑戰事中英勇犧牲,年僅39歲。據資料記載,趙登禹犧牲后,龍泉寺的僧人們將趙登禹的遺體暫厝於寺內。直到抗戰勝利后才舉行公祭。如今在北京,一條“趙登禹路”、一條“趙登禹大街”和一所“趙登禹學校 ”,這都是物化了對趙登禹的紀念。為了紀念趙登禹,2006年,趙登禹的老家趙樓村改名為登禹社區﹔在趙登禹誕辰100周年時,萬福辦事處的潘庄聯合中學也更名為登禹中學,並樹立紀念碑。
在菏澤廣福大街路西,矗立著一座趙登禹紀念館,暗紅色的大門、朱紅色的門楣,上書“趙登禹紀念館”6個大字。步入大門,迎面看到的是趙登禹的塑像,四面牆壁上挂滿了趙登禹的事跡故事。這座紀念館為1995年建成,正值抗戰勝利50周年。紀念館存留了大量翔實的照片和文字資料、實物等,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懸挂在牆壁上的62幅連環畫,這62幅畫作以寫意的手法,講述了趙登禹從出生,到退學習武,再到遠赴西安參軍,最終戰死沙場的全部故事,濃縮了趙登禹的一生。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這62幅連環畫為1998年創作,由菏澤著名畫師於魯俊、許震凱、王進、梁兆存、畢群生以及曲阜師范大學教授杜春生6人聯合完成,從最初搜集素材到完成創作,耗時3個多月。創作者之一於魯俊告訴大眾網記者,創作這組連環畫時正值趙登禹將軍誕辰100周年。為了較好地完成創作,僅前期搜集相關資料就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創作組一行不僅多次到趙登禹家鄉搜集素材,還專程到北京拜訪趙登禹女兒趙學芬,“就是想更真實地展現將軍的一生。”
如今,這62幅畫作靜靜地挂在趙登禹紀念館的牆上,講述著趙登禹將軍的故事,寄托著后人的追思。
(來源:大眾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