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6月30日電(記者鄒婷玉)歷經昆侖關高峰隘阻擊戰、長沙會戰和滇西鬆山戰役的戰爭洗禮,多次參戰的98歲老兵熊壽明,回憶當年的烽火歲月依然歷歷在目。
祖籍江西的熊壽明,小時候隨做生意的父母移居南寧,抗戰前夕,他是南寧高中的一名學生。“為什麼參加抗戰?為了抗戰救國,不願當亡國奴。”說起當年“投筆從戎”的決心,熊老的語氣依然堅定。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抱著當兵打仗、保家衛國的強烈願望,熊壽明毅然決然地報考了黃埔軍校南寧分校,成了黃埔十四期的學生。
由於炮火紛飛,黃埔十四期的軍事學習從四年壓縮為兩年,學生提前畢業投入戰爭。1939年,日軍在欽州灣登陸,佔領防城港、欽州並向北推進,隨后佔領南寧,據守南寧外圍攻打高峰隘和昆侖關兩個戰略據點。熊壽明受命直接奔赴昆侖關,成為國民革命軍第46軍的一員,先被分配到170師駐守昆侖關,后被調去武鳴騰翔堅守高峰隘。熊壽明一邊用手指在桌上比劃,一邊介紹說:“昆侖關和高峰隘是最關鍵的兩個關口,一旦這兩個地方失守,日軍就會長驅直入,威脅后方……”
當時,作為傳令員的熊壽明剛到508團,日軍就打上來了,滿腔熱血的他即刻投入了戰斗。
“子彈從頭頂擦過的聲音一輩子忘不了,”熊壽明回憶道,“敵人的飛機飛得很低,他們瞄准我們,想把我們消滅,我們趕緊趴下,子彈便從身邊掃射開來。”
“敵人有飛機、重炮,相比起來,我們團的裝備落后且笨重,一支槍7斤多重,加上彈夾,每個作戰士兵身上負重二三十斤。打仗有生命危險,但是,為國作戰,死都很光榮。”熊壽明說。
經過幾個月的爭奪厮殺,昆侖關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損失也很慘重。熊壽明稱,僅僅在高峰隘阻擊戰中170師508團就犧牲了1000多人,尸骨漫山遍野……
在熊壽明離家作戰期間,他的家人為躲避日本侵略軍,逃到廣西田東縣,一次外出買菜,他的父親遇到日本敵機的轟炸,受到驚嚇加上感染惡性瘧疾,不久后不幸去世。熊壽明沒能見到父親的最后一面,在行軍路上接到家書才得知父親死訊。
昆侖關大捷后,帶著對日軍的國仇與家恨,熊壽明隨部隊先后到柳州、衡陽一帶參加長沙會戰阻擊戰,1942年又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15團12連的連長,在雲南騰沖參加了鬆山戰役,他說,“當時我們負責攻打敵人碉堡,戰斗很激烈。事后才發現一顆子彈穿過我的褲腳,留下了兩個洞。”
“1945年,我們在鬆山聽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把槍舉過頭頂大聲歡呼。”回想當年的情形,熊壽明激動得眼角泛淚光。
新中國成立后,熊壽明離開雲南回到故土南寧。每年清明,他幾乎都要去曾經作戰的地方緬懷戰友。“青山埋忠骨,袍澤寄哀思”,這是熊壽明為英勇犧牲的戰友們題的詞。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