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派三叔授權改編的電視劇《盜墓筆記》開播,令眾多“盜迷”們直呼過癮。與此同時,《鬼吹燈》等盜墓小說再次風靡,重新登上暢銷書榜。盜墓與考古,這二者有何區別?盜墓圖書風行,對考古有何影響?對此,考古學者指出,盜墓類小說暢銷不是正能量,民眾不能據此了解真正的考古,而盜墓者出於利益驅動的行為,對文化遺產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盜墓對文化遺產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盜墓筆記》的原著小說中,主人公遁地潛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尋找無價珍寶,但真實的考古卻與此截然不同。現實世界中,大部分考古工作對象是古代遺址,哪怕是這片遺址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泥土沙塵,廢石木屑等都會被考古學家視為珍寶。
但有許多老百姓會產生疑問:同樣都是獲取墓葬中的文物,盜墓與考古有什麼區別?對此,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指出:“盜墓是為了獲取財寶,考古是為了科學研究。二者動機不同,採取的方法也就不一樣。盜墓往往為求便捷,為得到文物不擇手段,而考古人員為獲取更多的文化信息,要把墓葬的所有結構搞清楚,力求文化遺產的完好。”
盜墓之風,古已有之。張建林介紹說,以唐墓為例,因珍貴的東西都在墓室,盜墓者為了快速得到文物,往往在墓室的頂上或是引道的頂上直接打盜洞,這樣就可以直接進入墓室盜取文物。
據了解,盜墓者通常在兩個晚上就可以把墓盜完,而對於考古者而言,開掘整個墓葬一般需要半年准備時間。期間,考古者首先要利用勘探手段准確掌握墓葬的位置、范圍、結構,之后才能制定發掘方案,然后開始自上而下逐層挖掘。
正是有過多次勘探墓葬的經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陳建立感慨萬千:“近些年中國盜墓情況十分嚴重,盜墓者往往受到利益驅動,組成上百人的團伙作案,這對文化遺產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盜墓小說暢銷不是正能量
當前,在網上搜尋關鍵字“盜墓小說”,會出現許多諸如“中國十大盜墓小說”“盜墓類小說排行”等詞條。在6月18日的“盜墓類小說人氣排行”排行中,《盜墓筆記》《盜墓之王》和《青囊尸衣》位列前三。
從網友評論來看,許多人認為盜墓小說內容包羅萬象,天文、地理、歷史、考古、宗教、神話、槍械知識等,“可謂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裡”。但在專業人士張建林看來,盜墓類小說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一般讀者的獵奇心理,但它並不是一種正能量,公眾在很大程度上並不了解真正的考古。
談到盜墓細節,陳建立直言,小說中或影視劇中描述的那些在盜墓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機關,其實他們在考古挖掘過程中並沒有遇到過。“也許古人有設置防盜機關的想法,但在幾百年、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也早都腐朽了。”但陳建立建議,挖掘過程有一定危險性,要小心塌方,注意防護細菌侵害等。
當前,盜墓行當發展到今天已日趨產業化,這不禁讓眾多專業考古者憂心忡忡。張建林介紹,上世紀曾有日本學者提出“九十九人考古”理論,即100個人裡要有99個人知道考古是什麼。“公眾考古值得推廣,它從正面向受眾解釋和宣傳考古知識,介紹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從而提高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對此,陳建立補充道:“開展公眾考古活動,能讓百姓真正參與到考古挖掘,以及后期實驗室的檢測和整理。體驗考古活動整個科學研究的過程,訓練一種科學思維,是值得推廣的。”
民間收藏過熱助長了盜墓行為
除了盜墓行為的廣泛存在,近年來伴隨收藏熱的升溫,鑒寶類電視節目也日趨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當前鑒寶類欄目已有20檔,而在最高峰時曾有50多檔。有觀點指出,正是在這種浮躁的電視文化推動下,挖“寶”尋“寶”、造“寶”、販“寶”已成風氣。
“民間收藏過熱助長了盜墓行為,但民間收藏的本質目的是一種變相投資,而不是保護文物本身或是提升自身品味。”張建林評價,許多人在獲得一件“文物藏品”后,往往會去找考古人員做鑒定,核心問題無非兩個,一是文物是真是假;二是文物的市場價值。
面對收藏者問題,張建林直接回應:“我真的回答不了,要鑒寶,你們真的找錯人了!第一,我們發掘出來的文物基本都是真的,假的我也並沒有見過。第二,我們發掘文物為的是獲取文化信息,也不倒賣,如何知道能值多少錢?”他說,很多收藏者懷揣賭徒心態,但作為考古者他對於鑒寶類節目也深惡痛絕。
之前曾有評論文章寫道:“本質而言,鑒寶當屬於質量檢驗的工作,真偽的判斷當有三個前提:一是科學嚴謹的技術;二是公平正義的程序;三是可靠可信的監督。”
對此,陳建立表示:“盛世收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養,但文物收藏是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把它和具體的價格聯系起來,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光明網實習記者 李戈)
(來源:光明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