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接受多光譜成像技術分析后的地圖影像,比原件清楚許多。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在今年6月的學術信息發布,在多光譜成像技術的幫助下,研究者從一幅15世紀地圖上搜集到許多本來被隱藏的細節,對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世界觀有相當大的幫助。這幅15世紀的地圖很可能是哥倫布航海以前使用過的,因此別具歷史意義。
該地圖長6尺,寬4尺,現存於耶魯大學的貝尼克圖書館,是1962年由一位匿名者捐贈給耶魯大學的。由於地圖原件褪色嚴重,圖上很多信息已經無法辨識。從去年開始,研究者借助多光譜成像技術發現了很多隱藏在地圖中的信息。他們運用了從紫外線到紅外線的12種光頻,通過使用成像工具和分層技術發現了地圖上幾百個地點的名稱,還有60多段用各種顏料寫下的文字,目前已辨識出圖上文字的八成左右。
這幅地圖由當時德國的制圖專家亨裡克斯·馬提勒斯制作。圖上標明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位置,但並沒有標出美洲。目前為止,研究者已發現了地圖上標注的海上航線,以及那時人們誤以為是日本的位置。那個位置實際上是巴哈馬群島。當哥倫布在巴哈馬登陸時,他以為自己抵達的是日本。這個錯誤在同期的其他世界地圖中未出現,顯示這很可能是哥倫布參考過的地圖之一,哥倫布甚至可能利用該地圖說服贊助者資助自己航海探險。
馬提勒斯制圖時,借用了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在《地理學指南》中對世界的諸多描述,但該地圖也反映了對於15世紀來說比較新的一些地理發現,如《馬可·波羅游記》裡的一些細節,以及葡萄牙人1488年經過好望角的地點。盡管地圖上沒有標出日期,但研究者早前已找到其他証據,証明該地圖是在1491年制成的。如果哥倫布在1492年啟程前曾參考過這幅地圖,或至少是該地圖的副本,那麼此次地圖上發現的信息會有助於了解這位探險家的世界觀。該地圖也被証實對后來的一些世界地圖產生過影響,例如1507年繪制、首次提到美洲的一幅地圖。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正發生急劇的變化——由於航海探險,15、16世紀的所知世界在無形中不斷地擴大。(徐力恆編譯)
(來源:光明日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