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曾將T-26坦克軍援西班牙、中國等多個國家
在抗戰的烽火中,1938年1月15日,中國組建了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200師,該師由原來的裝甲兵團擴編而成,部隊的基礎性裝備就是蘇聯援助的T-26坦克。
昔日“坦克產量之最”
20世紀30年代,蘇聯向英國購買設計圖紙,以此為基礎研制出T-26輕型坦克。早期制造的T-26分為兩種,即安裝兩挺機槍的T-26A型和安裝一門火炮的T-26B型,但蘇軍發現隻裝機槍的T-26A型坦克在戰場上實用性較差,於是從1933年開始,蘇聯全面轉產隻配備45毫米主炮的T-26坦克。
標准型T-26坦克全重9.6噸,最大速度45千米/小時,裝甲最厚處為15毫米。T-26最大的亮點是其配備的20K型45毫米主炮,該炮能在500米距離上擊穿6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這一威力即使是在二戰初期也不落后,尤其針對日軍坦克裝甲車輛非常有效。
總體而言,在上世紀30年代,T-26算得上一種性能均衡、火力強大的輕型坦克,它也獲得蘇聯紅軍的青睞,多家工廠投入量產,總產量超過1.1萬輛,是二戰前夕世界上產量和裝備量最高的坦克。
解中國“燃眉之急”
1937年中國抗戰爆發后,由於西方國家中止對華武器供應,中國不得不尋求蘇聯幫助。檔案顯示,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蘇聯都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提供者,而在蘇聯援華物資中,T-26坦克屬於最早交付的裝備,數量為83輛,這批坦克大多配屬給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第200師。
1938年5月,剛成立的第200師抽調兩個戰車營參加蘭封會戰,圍攻日軍第6師團。戰斗中,一個裝備T-26的戰車排參與攻擊,一舉攻克小王庄等地,殲敵一部。1939年,第200師擴編為第5軍,不久參加了昆侖關戰役,軍屬戰車團的T-26坦克在前線大展身手。12月18日,戰車第1團第1、2營配合榮譽第1師向昆侖關日軍展開猛攻,日軍負隅頑抗,並出動5架飛機轟炸,但沒能阻止中國坦克的推進。在19日的戰斗中,中國戰車再次發揮威力,會同步兵奮勇沖殺,終將昆侖關東北側653高地上的日軍殲滅。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橫掃東南亞,中國組建遠征軍出征緬甸,第5軍再次成為主力,戰車團的T-26也一同出擊。為了節省寶貴的摩托小時,所有坦克均用汽車載運,但由於汽車數量緊張,加之戰局瞬息萬變,T-26沒能趕上遠征軍的第一次緬甸戰役。
1944年1月,原第5軍的裝甲部隊改編為第48師,全部坦克編入第142團,但這個坦克團從未成建制使用過,而是拆分成營、連甚至排,配屬給步兵單位,充當伴隨火力支援武器。1944年8月初,為解衡陽之圍,第142團第3營奉命派遣裝備6輛T-26的一個加強排東進湖南,途中遭到日軍炮擊,被迫撤退。11月16日,日軍進至廣西龍江渡口,中國軍隊因主力部隊遠在他地,隻得將獨立第8工兵團、炮兵第14團第8連、第142團戰車第2營一部等拼湊到龍江西岸布防,至少有6輛T-26坦克進入掩體,對強渡之敵進行火力奇襲,這也是有關T-26坦克抗戰經歷的最后記載。
畢曉普
(來源:新民晚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