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老人跌倒,該怎麼辦?”6月上旬,在第31集團軍某師組織的主題教育活動討論中,官兵們異口同聲:上前扶上一把。可如何扶,裡面大有學問。
前不久,某團下士小王在探親途中看見一位老人跌倒,發現其嘴臉抽搐歪斜,意識不清,無明顯外傷,小王一個箭步上前欲將老人扶起,卻被人制止。急救中心醫生告訴小王,老人是中風,此時非專業人員切忌隨意搬動,一旦造成大腦出血,會危及生命。
想一想:老人為啥會跌倒
老人年齡越大越易跌倒。調查顯示,65歲和80歲的人群,每年發生跌倒的幾率分別為30%和50%,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老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心律失常等心腦血管疾病時,均會出現短暫的腦供血不足,使大腦缺血缺氧,最常見的就是中風。此時,老人會因突發腦功能失調、意識喪失而昏倒。
患有某些慢性病。多數老人都患有某種慢性病,需長期服藥治療。他們在用藥期間易發生不良反應而跌倒。如高血壓患者過量服用降壓藥時,會因血壓降得過低而突然跌倒。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得不好或服藥不當,也會因出現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而跌倒。
患有骨質疏鬆症。患有骨質疏鬆症的老人易因關節功能老化而跌倒或發生骨折。
步態失調或患偏癱。老人在走路時,常使身體前傾、重心前移、步態蹣跚,故易跌倒。患有小腦腫瘤、腦出血或前庭疾患等疾病的老人,也易因步態失調而跌倒。
視力減退。老人的視覺器官開始退化,其中有些還患有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病,導致其視力敏感度減弱,易使其被障礙物絆倒。
此外,老人因中暑、醉酒、路滑和外力沖撞后也會跌倒。
看一看:什麼情況不能隨意扶
老人跌倒時,盲目地急於攙扶可能會“幫倒忙”。那麼,哪些常見情況不能隨意扶?
骨折后不能隨意扶。老人跌倒后易造成手腕部、大腿部骨折,及胸腰段脊椎壓縮性骨折。因此,骨折時不可急於將其扶起,處理不當不但會加重其損傷和骨骼錯位,嚴重的還可能致殘。
中風后不能隨意扶。如果老人出現說話不利索、流口水,或者口角歪斜、肢體軟弱等症狀,可能是中風發作。此時,若急於喚醒老人,推拉中會加重腦血管破裂程度,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呼吸心跳驟停不能隨意扶。平素健康或病情穩定的老人,若突然暈倒,出現呼吸心跳驟停、意識喪失、脈搏消失等現象,此時嚴禁搬動,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患有癲癇的不能隨意扶。患輕度癲癇的老人會出現口角、眼瞼、手指、足趾或一側面部間歇性抽搐﹔患重度癲癇的老人跌倒后,會出現口吐白沫,渾身持續抽搐。此時,不能硬扶起或硬掰抽搐肢體,否則會導致肌肉、骨骼損傷。
問一問:到底應該怎麼“扶”
老人跌倒后,通常區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有外傷和無外傷4種情況,無論哪種情況,都應先呼喚傷者,如有回應、眼部活動等反應,則能判斷老人意識清晰,可追問其摔倒原因,再予以幫助﹔遇昏迷或有肢體活動及語言障礙的患者,應速撥120尋求幫助。此外,在摸清跌倒原因后,要適當展開現場急救。
心絞痛處理方法:協助患者服下隨身攜帶的急救藥,再送往醫院。
心腦血管疾病處理方法:若患者坐在地上尚未完全倒下,可搬來椅子將其支撐住,或直接上前將其扶住﹔若患者已完全倒地,可將其緩緩調整到仰臥位,並小心將其頭面部偏向一側,以防止其嘔吐物嗆入氣管,並及時聯系醫院救護。
呼吸心跳驟停處理方法:應立即讓患者平臥在地面上,嚴禁搬動,實施心肺復蘇術,即叩擊患者心前區、展開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通知120急救。
癲癇處理方法:應將患者移至平整地面或身體下墊軟物,防止碰、擦傷,必要時牙間墊較硬物,防止舌咬傷,並速請醫生前來救治。
綜上所述,老年人往往會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等疾病,在扶起跌倒老人時,需懂一定的醫學知識,若魯莽行事,不僅會延誤病情,還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來源:解放軍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