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4日電 (記者 闞楓)24日上午,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北京發布《新媒體藍皮書》。藍皮書的調查顯示,當前,近六成假新聞首發於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謠言”傳播的最高峰。此外,由於封閉式傳播環境,自我糾錯能力弱,相較於微博,微信謠言的辟謠難度較大。
這份藍皮書全稱為《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這是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連續第6年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
近六成假新聞首發於微博
這份藍皮書分為總報告、熱點篇、調查篇、傳播篇和產業篇五個部分,深入探討了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微信微博發展、社交媒體輿情、傳統媒體轉型、網絡謠言治理、產業融合發展、數字媒體版權、政務微博觀察、傳播效果研究、移動終端分析、數據新聞現狀等重要問題。
報告指出,就全球來看,新媒體發展重心正在向亞洲轉移。截至2014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為6.49億,佔全球總數的21.6%。
互聯網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由於海量信息的龐雜紛亂,虛假信息傳播,特別是網絡謠言等互聯網的負面效應也漸漸開始影響社會安定。這份報告就特別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微博、微信上的虛假信息、網絡謠言做了專門分析。
藍皮書的分報告《新媒體時代的“假新聞”現象與治理對策研究》,對2014年傳播較廣、比較典型的92條假新聞進行了多維度分析,發現有59%的虛假新聞首發於微博。
研究者認為,微博平台開放性高,像一個公開的信息交流廣場,人人都可以在上面發布信息,因而成為眾多新媒體假新聞的信息源。如2014年8月網傳“上海地鐵出現老外暈倒車廂無一人相助,反而倉皇逃跑”的視頻,不少媒體未核實信息即在微博上發布,引發網民熱議,此后上海地鐵方面証實消息並不屬實,“列車進站后站務員及時上車對外籍乘客進行救助”。
藍皮書的調查顯示,首發於網絡媒體的假新聞佔比32%,位列第二。報告稱,此類媒體基數大,但多為傳統媒體轉型而成的新媒體形態,其中較有影響力的假新聞有10月28日的《中國“落榜”世界空氣最差20城》、12月17日的《最新中國癌症地圖出爐》等。
報告分析,微信平台用戶基數大且具備較高的社交媒體屬性,其平台內信息封閉性高,傾向於熟人間傳播。首發於微信的假新聞隻有7%。此外,2014年也有少數假新聞出現於豆瓣平台,如“95后女網友征集各地‘臨時男友’陪游”為一起商業策劃性假新聞,還引發全社會關注,造成了較大的社會負面影響。
周二是微信“謠言”傳播最高峰
針對近年來愈發嚴重的微信謠言,該藍皮書的分報告《微信公號“謠言”傳播研究報告》對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625篇文章共17周數據進行了分析。
研究發現,七類主題的“謠言”數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人身安全(278篇)、疾病相關(259篇)、健康養生(179篇)、防騙(133篇)、金錢(60篇)、親子(52篇)。其中,食品安全類、人身安全類、疾病相關類主題的“謠言”文章佔了“謠言”文章總數的大部分。
將這625條“謠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類分析后發現,周一到周三是“謠言”文章出現的峰值階段,周二達到頂峰。臨近周末“謠言”文章數量會出現一個明顯的下降,隨后在周六又出現另一個小高峰。
從7大“謠言”主題典型文章數據庫中挑選出35個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如食品類謠言:轉基因、辣條、假雞蛋、寄生虫、瘦肉精)進行分析,從“謠言”熱點話題討論熱度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地區,特別是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一帶對於“謠言”熱點話題的討論熱度最高。
防騙類“謠言”關鍵詞討論熱度高的省份主要有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和廣東。
而對食品安全類“謠言”關鍵詞討論的比較多的省份主要是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和廣東。
報告分析稱,總的來說,相對中部和西部,沿海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對各類“謠言”的關注度更高,這或許與該地區人群對生活質量更為關注、上網比例高、網絡表達能力更強等因素有關。
報告稱,雖然微信首發的假新聞數量不多,僅佔新媒體假新聞的7%。但因其封閉式傳播環境,自我糾錯能力弱,不像微博“廣場”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間的對沖,且“強關系鏈”之間存在“人情”“面子”等糾錯障礙,辟謠難度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