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初具南海區域關鍵天氣觀測能力

2015年06月19日12:45  來源:中國僑網
 
原標題:中國初具南海區域關鍵天氣觀測能力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劉辰瑤)記者19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中國南海區域已逐步建立多種觀測設備、手段相結合的氣象觀測網絡,初步具備對中國南海區域關鍵天氣氣候要素的觀測和服務保障能力。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南海區域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該區域海洋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防御台風等氣象災害,保障漁業、交通安全責任重大。中國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被稱為“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對中新社記者解釋稱,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災害以及海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南海海面溫度的變化影響著台風強度。

  過去66年(1949-2014年)的氣象數據表明,影響南海區域的台風共有659個,平均每年約有10個台風影響南海。丁一匯稱,南海區域作為台風、暴雨、強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源於或通過南海的天氣系統常常給沿海地區帶來災害性天氣,因此,加強南海氣象設施建設對完善中國海洋氣象監測預警、應對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就中國南海目前的氣象觀測能力,丁一匯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已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政府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測站。近年來,根據防災減災和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島嶼建成了數十套自動氣象站、雷電監測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點氣象設施,提供了更加完整、質量更高的氣象觀測資料。

  據統計,截至目前,氣象部門已開展南海區域精細化海洋氣象預報業務,及時向6000多艘船舶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先后建成兩個海洋氣象廣播電台,每天播報預報預警信息10余次,遇有台風等災害性天氣會增加廣播時次,可為整個南海區域漁業生產及海上作業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