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記者 袁晗)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意見的通知》,大病醫療救助政策怎樣最大限度減輕群眾醫療支出負擔?如何為每個生命“救急兜底”?6月17日,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徐華副司長、財政部社會保障司醫療保障處姜宇處長、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張振忠副會長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訪談》聯合專訪,解讀大病醫療救助。張振忠稱,醫療救助制度是在保險制度都補償完之后,自己還要負擔,這個時候負擔不起了,因為負擔不起,就會影響這些窮人公平的享受醫療制度,他沒錢就不去看了,醫療救助制度恰恰在這個時候,在制度上托底給解決了。
記者:張教授,我們可以了解老百姓的感受,一旦發生重大疾病的時候,求醫問藥還來不及,那怎麼能想到我是不是在這個救助范圍?我是不是可以享受到政策的優惠?怎麼樣讓他知道發生這樣的事件以后能想到我趕緊去詢問有沒有這樣的相關政策可以幫助我,您是怎麼看的?
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張振忠副會長:醫療救助制度是解決貧困人口醫療問題的重要制度,從中央出台制度到真正落實到百姓能用到這個制度,中間還有一段路程,這個路程恰恰是在貫徹中央文件過程中,地方在設計這個制度時需要下大力量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在制度設計上,不能民政一家在設計,那你就沒有和其他制度的銜接了。這個文件講到,叫托住底線,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底線。整個醫療保障制度是由基本醫療保險,包括新農合、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一塊是我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而現在做的大病保險是對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一種補充,於是構成了基本和基本補充的,在基本補充之外,為什麼還要建立這樣一個醫療救助制度呢?這裡面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就是隻要解決醫療問題,還需要群眾個人出錢的時候,窮人就會有經濟上的困難。
於是,這部分窮人就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現在醫療保障制度是合作共濟的,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是雇主和職工共同籌資,佔職工工資的8%,然后交到社保的資金池,得了病再去看病。於是,這樣的制度都有自己的邊界,報銷到一定程度就沒有辦法再往下報銷了,於是個人就要負擔一部分。恰恰醫療救助制度是在保險制度都補償完之后,自己還要負擔,這個時候負擔不起了,因為負擔不起,就會影響這些窮人公平的享受醫療制度,他沒錢就不去看了,醫療救助制度恰恰在這個時候,在制度上托底給解決了。所以托住底線是制度托的底線,是一種社會安全網的網底,不能說這幾個保險制度全辦完了就沒人管我了,於是就由個人完全負擔。
但是制度的托底不等於資金托底,實現全民醫療,那是不大可能的,就是全民完完全全的公費醫療,這是不太可能的。這個時候個人負擔一部分錢是應該的,對於生活特別困難的群眾,需要醫療救助給窮人進行補助,這是最后一道關。所以要和前幾個制度進行無縫銜接,在制度上不能說有一個環節落空了,誰都不管,到最后一道防線了,醫療救助接管,根據自己的資金能力對貧困人口進行救助,它也有一個底線,如果它也做不了的時候,社會慈善再進行救助。
解決這個問題,設計上要合情合理,要科學緊密,當設計好以后,在實施過程中是大家共同實施,包括主管的政府部門、醫院、資金管理部門和群眾,因為你得讓他知道怎麼做。現在宣傳的方式這麼便捷,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大家知道,包括在網上利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一張圖就能讓大家清楚,一個地方一個制度設計出來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各個制度之間用一張圖圖文並茂的展示出來。就是宣傳在前面,他事前就知道了我得了病,第一個應該找誰,而不是沒頭蒼蠅一樣亂找,他管不了,再往下找,合作醫療報不了就大病報,大病報不了了,如果沒有商業保險,那就要找民政。
記者:我們國家的救助體系現在處於什麼樣的水平?未來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水平?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徐華副司長:這跟我們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要相適應,一個是滿足群眾需求方面來考量,還有就是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綜合考慮救助的水平。目前,從我們國家來講,還是發展中國家,救助水平還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在這個前提下,制定相應的救助標准,因為既不能夠超前,抬得過高,不切實際,也要努力滿足基本醫療需求。所以我覺得還要綜合從這兩個方面來考量。
未來發展趨勢來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綜合財力的增強,以及人民群眾的期待進一步提高,未來還是向這個方向努力,不斷提高保障的水平和標准,盡量滿足群眾的需求。當然,我們也會和有關部門共同積極努力,為實現這個目標不斷努力。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醫療保障處姜宇處長:社會救助從性質來講肯定是最后一道防線,從政府角度來講,還是要堅守底線,底線就是最基本的一些需求,無論是醫療,還是其他方面,可能都要堅持這樣的原則。要積極有為,但是又要量力而行,要根據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能力。大家都知道,政府的錢雖然是用之於民,但還是取之於民,最后都是納稅人的錢,政府的錢或者納稅人的錢也要堅守底線,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醫療救助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財政部門將積極配合民政等部門,我們做最大努力,進一步加大投入,同時發揮財稅優勢,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做好社會救助工作。
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張振忠副會長:醫療救助制度離不開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因為我們國家的醫療保障體系從這一輪改革開始,到2010年已經實現了制度上的全面覆蓋,就是超過95%,現在全民有97%的人群被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和醫療救助,這3+1的保障制度覆蓋了。這是我們取得成就的一面。但是細致的分析就會發現,制度上的人群全覆蓋僅僅是完成了一部分工作,醫療服務的全覆蓋還有很大差距,這個差距的根源在於群眾負擔的這部分是比較重的。無論是哪種醫療保障制度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給群眾支付費用,於是需要他自己負擔一部分,這部分費用比例還是很高的,這部分費用比例如果降不下來,前面三個醫療保險制度的居民自負比例降不下來,醫療救助壓力就會很大。
如果我們把三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搞得越來越好,群眾負擔越來越少,有限的醫療救助資金就能救助更多的事情和覆蓋更多的人群,所以一定是相輔相成的。從未來看,這個制度一定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伴生著往前發展,我相信發展會越來越好。醫療救助發展好了,會有助於那三個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那三個制度的發展,會使全國居民能夠獲得絕大部分醫療保障的基礎。所以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制度銜接、共同往前發展,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減少群眾的自負費用,不僅僅是貧困人口,普通老百姓的個人負擔也應該下降,於是人民群眾才能真正享受到經濟與社會改革的成果。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