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李濱聲(右)在畫展上。當日,為期一月的“追尋北京的記憶”李濱聲繪畫作品展在北京西城區什剎海煙袋斜街廣福觀內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共展出李濱聲幾十年間創作的近400幅北京風情漫畫作品,內容涉及老北京建筑、民俗、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和京劇淡彩作品,畫作中的一些京劇曲目已在舞台上消失。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新華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白瀛)6月2日是漫畫大師李濱聲90歲生日。他是我國漫畫最高獎項“金猴獎”首屆獲得者,他是“內部諷刺漫畫”的開先河者。這位耄耋老人如今仍活躍在漫畫、國畫、京劇等領域。
“漫畫是幽默的藝術,最大的功能在於針砭時弊。但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說教、挖苦,要讓讀者能在哈哈一笑后樂於接受。”這始終是李濱聲堅持的藝術法則,也是其數十載的創作格言,如今聽來,仍然擲地有聲。
扎根生活 抨擊社會弊端
作為中國漫畫界的“一杆大旗”,李濱聲成名頗早。1949年就參與天安門上毛主席的畫像工作﹔1952年,他27歲時設計並雕塑了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內的“和平鴿”,並開始提倡社會道德的人民內部諷刺畫。
1994年7月,李濱聲被中國美協漫畫藝委會授予首屆“金猴獎”。其代表作有《喧賓奪主》《滿不在乎》《夜行的故事》等。
1956年,漫畫家華君武就撰文評述道:“李濱聲的畫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他的作品和生活的關系,由於他對生活是進行觀察的,並且和生活有著聯系,他的作品,一般說不是概念的,也不是公式化的。”
也正是因為這份扎根生活的執著,李濱聲的許多作品雖創作於幾十年以前,卻在今天依然有著穿透紙背的力量。
在《鳴謝》中,一位男士左臉貼著藥用紗布,左手舉著的錦旗上寫有“感謝幸福牌暖水瓶帶給我幸福”,右手拿著一隻已經爆破的暖水瓶。甫一發表,就促使該暖瓶廠賠償了受害人的醫藥費,后來該廠經過整頓后成為有名的暖瓶廠。
更有名的是抨擊不文明交通現象的《夜行的故事》,后改編成相聲《夜行記》,被侯寶林、郭啟儒說到家喻戶曉。
這是5月18日在展覽上拍攝的李濱聲老北京民俗繪畫作品。當日,為期一月的“追尋北京的記憶”李濱聲繪畫作品展在北京西城區什剎海煙袋斜街廣福觀內拉開帷幕。 新華社記者 李鑫
寫意國畫和漫畫是相通的
除了漫畫家的頭銜之外,李濱聲在國畫領域也頗有成就,青年時代就開始潛心國畫。
“我畫國畫,受葉淺予先生的影響很大,葉先生擅寫實,所以他的畫對‘形’的要求很高,這在我學畫初期臨摹人物時打下了比較好的底子。”數十載國畫生涯,李濱聲笑談漫畫和國畫有著驚人的相通之處,“中國畫有寫意和寫實的。寫實的畫無法和攝影較勁,寫意畫和漫畫是相通的,都是用簡練的筆法去描繪。”
李濱聲的國畫作品中,以京劇人物為最,這正得益於他數十載致力京劇藝術中所品悟到的文化精粹。這位自號“梨園客”的老人,3歲會唱“孤王酒醉桃花宮”,22歲在北平的京劇大舞台一唱成名,70歲辦個人京劇專場演出,90歲時還扎著行頭指導科班后生排演全本《羅成》。
“畫戲不是單純地畫人物,而是要畫手眼身法步。畫好不好,要看其中傳達的藝術魅力。”幾乎所有的國畫作品中,李濱聲都堅持遵循中國畫的格律,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造型人物。
5月18日,參觀者在展覽上拍攝李濱聲繪畫作品。當日,為期一月的“追尋北京的記憶”李濱聲繪畫作品展在北京西城區什剎海煙袋斜街廣福觀內拉開帷幕。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寄語青年要“惜陰”
李濱聲如今雖早已退休,卻絲毫沒有九旬老人的龍鐘,反倒有種“90后”的朝氣。他把每一天都用在為中國漫畫發展、傳統文化傳播的鼓與呼上。
就在前不久,他還應邀前往北京師范大學,為百余名大學生戲迷講京劇、唱經典﹔5月18日,為期一月的“追尋北京的記憶”李濱聲繪畫作品展在北京什剎海廣福觀開幕,他還現場提筆,為參觀者創作漫畫肖像。
沒有活動的日子裡,他每天6點即起,做完集體操,就開始忙活:練毛筆字、背千家詩、寫戲文、畫點箱底漫畫,甚至還親自收拾房間。
“人每一天都得有事做,不要感覺沒事。人腦越用才能越活,我對青年人的希望就是要勤,千萬不能懶。”站在90歲的年輪上,李濱聲對年輕一輩的漫畫家們充滿期許,“一定要‘惜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李濱聲漫畫作品《扣帽子》(轉自光明日報)
李濱聲漫畫北京民俗小吃《炸三角》(轉自光明日報)
李濱聲漫畫作品《拔絲墨水》(轉自光明日報)
(來源:新華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