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醫師協會對外發布《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在醫療暴力這一項,白皮書稱59.79%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醫務人員遭受語言暴力現象較為普遍,語言暴力或侵犯醫生的人格權、名譽權,但現實中,很少有人真正用法律為自己筑起“保護罩”。長期遭受語言暴力,影響醫生的身心健康和職業熱情,專家認為,在醫改逐步推進的大背景下,這種現象有望改觀。
調研:六成醫生遭遇語言暴力 醫生稱數據或保守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大多數的醫生遭遇過醫療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其中,59.79%的醫務人員遇到過語言暴力,13.07%的醫務人員受過身體上的傷害,僅有27.14%的醫務人員為遭遇過醫療暴力。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等侮辱、攻擊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受侵犯和損害。醫護人員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則指在醫療機構中,來自患者和家屬的謾罵、詛咒、無端指責等語言“炸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望德對中新網健康頻道表示:“周圍的同行幾乎每個人都遭遇過語言暴力,六成醫生遭遇過語言暴力的數據,可能還是保守的。”張望德介紹,自己曾經在醫院被患者家屬圍攻,對方大喊“弄死你”。拒絕患者加號、插隊的要求,對方不理解就開罵的情況,也經常發生。
中國醫師協會名譽會長殷大奎告訴中新網健康頻道:“醫生遭遇語言暴力,是個普遍的現象。”殷大奎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大背景,是患者把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都歸責於醫務人員,事實上這個問題很復雜。
“本來80%的病人應該在基層檢查、治療,但是醫療具有趨高性,大醫院人滿為患。患者半夜起來排隊看病,醫生就看幾分鐘,他們能接觸到的就是醫生,就把這種不滿的情緒發泄在醫務人員身上。”殷大奎表示。
多數醫護人員對語言暴力“忍氣吞聲”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醫師劉文玲對中新網健康頻道表示,語言暴力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遇到這樣情況,她都會保持“緘默”,原因是“說不清的,還說什麼”。同時劉文玲也表示,語言暴力對工作狀態的影響非常大,遇到總是覺得苦惱。中新網健康頻道採訪過程中發現,與劉文玲一樣,對語言暴力保持沉默,幾乎成為常態。
張望德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如果只是語言威脅,罵幾句就讓他罵,我們盡量忍讓。如果出現嚴重的暴力傷害事件,醫院安保部門會介入,但是一般的口頭攻擊,醫院也是讓我們忍著,不能激化矛盾。”
急診科經常有突發、緊急事件,是容易發生不愉快的地方。北京一位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接受中新網健康頻道採訪時表示,從普通醫生到科主任,他經歷的語言暴力不計其數。他說:“沒辦法處理,就是帶著寬容、忍受,接受各種語言。沒到發生肢體沖突的地步,一般就不了了之。”這位主任表示,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醫生可能產生怠倦心理,直接受傷害的是醫生,長此以往傷害的則是患者。
此次發布的白皮書,有一項調查數據涉及醫師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其中工作量特別大佔76.50%,醫療糾紛多則佔到71.76%。相關專家認為,語言暴力是“軟暴力”,跟嚴重的惡性傷醫事件相比,雖不至於造成極大的危害,但是由於語言暴力普遍存在於醫療機構當中,對醫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
維權者少 制度“保護罩”作用有待發揮
山東國人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瑞城對中新網健康頻道表示,根據法律規定,如果患者對醫生的語言侮辱、謾罵比較嚴重,侵犯了醫生的人格和名譽權,醫生可以用侮辱、誹謗的理由向法院起訴。若只是民事侵權、尚不構成犯罪,受侵害的一方可要求對方賠禮道歉,還可主張精神賠償。如果情節特別嚴重、惡劣,則有可能構成侮辱罪、誹謗罪等,需要接受相應的處罰。
在2012年,當時的衛生部公安部曾印發“關於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對於侮辱、威脅、恐嚇、故意傷害醫務人員或者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的行為,公安機關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醫生表示,在真實的診療環境中,患者對醫生的語言暴力太普遍,而維權的成本又高,很少有人真正用法律為自己筑起“保護罩”。
調研數據表明,發生傷醫事件時,醫院採取息事寧人和無任何表示的佔到41.86%。 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認為,醫療機構作為醫師執業的場所,應依法維護醫師的尊嚴和合法權益,力爭創造更好的執業環境,也為患者創造更有序的就醫環境。鄧利強希望政府加強推進醫療責任險和醫療意外險,必要時建立醫療損害責任強制保險制度。
殷大奎認為,解決語言暴力問題,關鍵在於包括公立醫院改革、縣級醫院改革在內的醫改,需要逐步改善。張望德告訴中新網健康頻道,在醫療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醫生能做的就是多解釋,減少病人的誤解,減少正面沖突。他舉例說:“醫生和患者的關系,就像是挂在懸崖上的蹺蹺板的兩端,患者拿石頭砸死了醫生,那患者自己也就危險了。”(劉旭輝)
(來源:中國新聞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