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能找到好工作,或者能夠成功創業,是每一位在校大學生的真切願望。一個接一個的“史上難就業季”,不僅是學生家長擔心已久的熱點問題,也是各大高校一直最關心的焦點問題。然而,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的黃河科技學院,卻輕鬆地應對了這一難題,並榮獲2014年度“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
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黃河科技學院是如何取得這樣傲人的成績呢?
成功,可以“設計”
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佔據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國仍有很多大學生甚至畢業后依然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感到茫然。黃河科技學院近年來能夠一直保持畢業生的高就業率,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其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
王祉懿,國際學院2011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大學期間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CCTV希望之星英語風採大賽”河南賽區總決賽優秀獎等多項獎勵。今年她同時收到了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我是‘被報名’的”,提起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情形,她笑著說:“一路走到今天,其實全靠輔導員‘領’著。”
自新生入校開始,黃河科技學院就對學生實行分流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課上根據學生潛質、興趣等不同,將學生初步分為考研、就業、創業三種類型。針對考研的學生加大理論知識教育,學校組建了一支考研幫扶團隊,提供考研輔導和留學指導,為考研學生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近兩年,學校相繼有學生考取國內外重點高校碩士研究生,如趙杰考取哈佛大學、宋瑛考取香港浸會大學、朱施澤考取香港中文大學、張記袁考取北京大學、葉盛考取復旦大學……
“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現就職於中鐵建工集團的2014屆畢業生張理想說,“剛入校我就做好了職業生涯規劃,定下了考取職業資格証書的計劃。大一時我考取了施工員、質檢員証,大二考取了二級建造師証,大三則在工地實習,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黃河科技學院著眼於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邀請各領域從業人員到學校進行交流,讓學生們了解從事該職業應當具備的素質。學生根據自身的職業測評結果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並不斷進行分析、評估、修正。學校全程提供引領、指導、咨詢、服務,從大一到大四“四年不斷線”,幫助學生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
在為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的同時,學校還聯手學生社團開展職業興趣培訓班,開放實訓基地,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服務,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備更大優勢。
校企合作,讓“新手”變“熟手”
2014年,黃河科技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與無錫國家物聯網中心共建“物聯網科研與教學中心”,與河南黎明重工世界工廠網聯合成立“世界工廠網班”,與鄭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共建“宇通重工班”等10個訂單班和項目班,開啟了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新局面。
訂單式培養是黃河科技學校促進就業的一大法寶。近幾年,黃河科技學院不斷探索訂單式培養新模式,積極加深與知名企業的深層次結合,訂單式培養范圍、數量不斷擴大。訂單班、項目班的學生從踏入校門選好專業的那一刻,就以學生和學徒的“雙元”身份,邊學習邊實踐,畢業經考核合格后,即可進入企業,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2014年,黃河科技學院多個二級學院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商貿學院與河南三利食品有限公司、音樂學院與北京敦善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工學院與洛拖集團第四裝配廠、交通學院與上汽安吉好途邦河南省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等,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和就業崗位。
截至目前,黃河科技學院共建設有校外實習實踐基地316個、校內實訓基地15個,覆蓋了學校所有專業,形成了學生實習與就業相結合的崗位群,實現了“教室與車間”、“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使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讓學生在校期間就體驗“職場生活”,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應變能力,讓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快速適應角色變化。
未畢業先就業,這是大多數畢業生夢寐以求的事情。黃河科技學院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多種合作模式,與眾多知名企業強強聯合,校企之間優勢互補,為學生實習、實訓、就業提供更多空間,為學生鋪設了一條就業“快捷通道”,讓學生由“新手”變“熟手”,幫助一批學生實現了這一美好願望。
多措並舉,助力學子滿意就業
近日,2015屆畢業生春季就業雙向選擇洽談會在黃河科技學院圖書信息大樓南廣場舉行,世界500強昊華駿化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河南黎明重工、中國人壽保險、修正藥業、紅蜻蜓鞋業等580余家知名企業來學校選聘人才,提供涵蓋機械、電子、信息、通訊、醫藥、汽車、金融等多個行業的就業崗位19803個,吸引近6800余名校內外畢業生前來趕場。
“應聘前我做了很多准備,除鞏固專業知識、學習制作簡歷外,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面試知識講座,希望能在應聘中有更多勝算。”工學院機械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張凡說。
針對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基本技能缺失現象,黃河科技學院把就業服務做深做細做實。通過積極開展就業政策介紹、面試技巧培訓以及簡歷制作輔導等服務,建立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反饋機制,利用新媒體發布求職信息、求職技能等,廣辟就業渠道,提高學生就業成功率。
如今,學校已經形成了“以校內兩次大型雙選會為主體、百場專場招聘會為延伸、網上就業市場為載體、就業基地為依托”的就業市場體系,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優質高效的雙選平台。僅2014年,學校舉辦大型雙選會2場,專場招聘會119場,提供就業崗位31277個。
學校通過就業指導中心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的就業指導服務﹔通過家校合作、校友合作、校企合作,以家長論壇、校友座談會、企業宣講會、校園招聘會、企業實習等方式,充分利用家長、校友、企業各方資源,為學生提供就業、實習資源共享。
點燃創業夢想,創造出彩人生
臨近畢業季,黃河科技學院的張志遠正忙於面試,然而與其他大學生不同的是,他不是應聘者,而是招聘者。大二期間,他的創業項目得到了學校的支持,被獲批入駐學校創業孵化園。
張志遠是音樂學院2012級在校生,剛上大一時他就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班,期間創辦了“愛尚娛樂工作室”,積累了一些創業經驗。大二期間,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他的創業項目榮獲河南省教育部門大學生創業扶持計劃,得到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支持。2014年5月,他正式創辦鄭州三恩科技有限公司,並入駐學校創業孵化園。目前他的管理團隊十余人,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學生。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還帶動了其他學生創業就業。
如何改變學生就業觀念、引導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更高質量就業,這是黃河科技學院一直在探索的課題。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成為他們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著力點之一。黃河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成立於2012年初,是鄭州市首個認定的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創業孵化園對入駐的創業學生提供房租、水電、培訓、指導等費用減免政策支持。目前,入駐企業66家,參與創業活動大學生5000余人次,張志遠的公司就是在這裡“孵化”出來的。
黃河科技學院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學研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通過搭建多元化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構建立體化創新創業支持體系,營造出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加快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學校開設創業選修課、創業研討班、創業SIYB培訓等,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理論輔導﹔設立創業一條街、創業格子鋪等,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台﹔選聘有創業經驗的優秀校友組成“創業導師團”,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指導﹔成立創客工作室、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全鏈條孵化平台﹔由校友聯合會成立的注冊資金為2億元的黃河大同創業投資基金撥專款,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資助﹔成立“黃河眾創空間”,被科技部批准認定為全國首批眾創空間和河南省首批眾創空間﹔開放眾創微吧、眾創咖啡等實體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交流和服務平台。
近幾年,學校學生的創業意識逐步增強,創新創業能力逐漸提升,創業人數逐年遞增,已有在校生創業團隊300余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的創客170余人。學校涌現出了一大批創業成功者,如創辦鄭州飛輪威爾實業有限公司的李威、北京量子偉業時代信息技術公司的劉鵬、鄭州美林裝飾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的毛勝輝……學校也榮獲了“全國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河南省大學生創新教育示范學校”、“河南省十大最具科技創新能力單位”之一等稱號。
“辦一所對學生負責任的大學”是黃河科技學院多年來堅守的願景,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讓學生好就業、就好業。“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黃河科技學院將繼續踐行為學生“鋪平就業坦途領航創業夢想”的理念,構建全方位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開展多樣性和個性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奏響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交響曲。(魏瓊蕊)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